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011572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一 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实验目的】(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 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实验器材】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C,室温2025C, 35C)。(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

2、其种类、驯化背景等。(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C、室温和35C 下 30 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 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 死亡数达到 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 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 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C再观测。同时观 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 1-1 中。表 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1) 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

3、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3) 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 , 30%, 40% 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 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 50%时所需要的时 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4) 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表 1-2 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景结果与分析】1、 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2、 各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等对结果进行讨 论,分析各组间的差异,评估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差 异及其影响因素。实验二 Linco

4、ln 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和生命表的编制一、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大小标记重捕法通常用于估计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的动物种 群数量。具体做法是:在该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并对其进 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让标记动物与种群内其它个 体充分混合)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 该区域种群的总数。其原理是标记动物在第二次抽样样品中所占的比 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相同。标记重捕法的方法 很多,其中 Lincoln 指数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运用 Lincoln 指数法进行种群数量的估计时,必须满足下列假设 条件,才能使种群数量的估计

5、比较准确:(1)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2)标记保留的时间不能短于整个实验时间。(3) 第二次取样之前标记个体必须在自然种群中充分混合。(4) 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相等的被捕的几率。(5) 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迁入或迁出,如果有,迁入或迁出的数 量必须能够测定。Lincoln指数法的的基本公式:p / a = n / r其中:p 种群总数;a 最初标记数;n 取样总数;r 样本中标记个体数。【实验目的】(1) 通过Lincoln指数法估计种群数量,使学生掌握标记重捕技术。(2) 理解Lincoln指数法在统计种群数量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器材】黑色与白色围棋子各300枚(代替实验动物),

6、标记笔,50mL的烧 饼,黑色布袋,托盘等。【方法与步骤】(1) 每3人一小组,每小组取一个黑布袋,每袋装入由实验教师发 的白色围棋子若干(150个左右),但每组所装的棋子数不等。(2) 每组再分别装入黑色棋子 50 个左右(相当于标记的动物),并 将具体数目填入表中。(3) 将黑色棋子与布袋中原有的白棋子混合均匀。(4) 用 50mL 烧杯随机取 1 烧杯棋子,记录 50ml 烧杯中总棋子数和 黑棋子数,并填入表中。(5) 重复方法与步骤(3)和(4) 5 次。(6)计算p值(用n表示每次所取棋子(相当于样本)全部个数,r 表示每次取样样本中标记的棋子个数(黑棋子数),a表示最初标记 棋子数

7、(总的棋子数)。(7)对计算出的 5 个 p 值,求其平均数: p =(p1 + p2 + p3 + p4 + p5) / 5式中:pi第i次计算出的布袋中围棋子的总数。再数出布袋中所装围棋子的实际数量(黑白棋子数之和),并比较总数估算值 p 和总数实际值 P。Lincoln 指数法实验记录次数12345a总数估算值的平均值p总数实际值Pnr【思考题】(1)Lincoln 指数法调查中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其可靠程度如何?(2)采用 Lincoln 指数法调查种群数量时取多大的样方才可以更好的 估计种群的数量?【探索性实验】取样计数过程中,一般实验组用 100ml 的烧杯,另一半实验组用 50ml

8、 的烧杯,并比较实验结果。二 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 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值率、增长率(综 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 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 和死亡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 查,以不同年龄个体存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 上述生命表中加入带便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 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且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 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静态

9、 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 构成,而且由于各同生群之间的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 较大的误差。【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2)学会分析生命表。【实验原理】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 个发育期、1个月、1年、5 年等) 作为表中最作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 死亡各年龄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察值n列在x值右边一栏,X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动态生命表中数据栏目由左至右依次为:x (年龄段);n(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1(XX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d(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

10、q(x到x+1XX期间死亡率);L(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率);T (超过x龄的个xx体总数);e (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x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l = n /nd = n n q = d /n , L = (n +n 1)xx 0 x x x+1 x x x xx x+1/2,T = L + L +L + L +.+ L , e = T /n .x x x+1x+2 x+3max x x x如果在生命表中加入 mx 相,用来记录各年龄的出生率,即构成综x合生命表。【实验器材】骰子、烧杯、记录纸、绘图纸、笔等。【方法与步骤】(1)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

11、群,给每 个实验组发 30 只骰子,1 个烧杯。( 2 )通过掷筛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 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 30,年龄记为0。掷骰子规则:将烧杯中骰子充 分混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1、2、5、6 点代表存活 个体,3、4 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一年。将投掷次数 作为年龄记在表3-3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1、2、5、6 点的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表3-3存活个体数n 一栏中。x表3-3动态生命表 年龄x 存活个体数n存活率1 死亡数d 死亡率q L T eXXXAxXXX01(3)将“死亡个体”去除,“存活个体”继续放回烧杯中重复以上步

12、 骤,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4)按上面公式计算生命表中其他各项的数值,完成表 3-3. 【结果与分析】以年龄X为横坐标、lglx为纵坐标作图,看看得到一条怎样的存活曲 线。【思考题】(1)在上述掷骰子游戏中,如果在投掷两次后,假定投出5 点的为 繁殖个体,每个繁殖个体的后代数量为2个,但投掷超过8次后取消 该假定,恢复为开始的基本假设,试将m栏列入上述生命表中,构X建一个综合生命表,并计算种群的增长率。(2)修改投骰子游戏的假设,以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看存 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实验三 种内(种间)竞争一、工作目标:1、通过选定植物的盆栽实验,观察和了解植物的自然

13、稀疏现象及竞 争规律。2、掌握植物栽培和管理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和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二、工作任务与内容:1、西红柿和黄瓜种子(或小麦和玉米)栽培。2、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现象观察。3、观测记录盆栽植物生长状况。4、分析植物种内种间关系。三、工作材料: 西红柿和黄瓜种子(或小麦和玉米)、培养器皿、培植土壤、标 签、铅笔、剪刀、纸袋、烘箱、天平等四、工作方法与步骤: 将西红柿和黄瓜(或小麦和玉米)种子按不同比例混合播种,实 验分组进行。1、每组取培养器皿(或花盆或圃地)9 只(或个或块),分别贴号标 签(组别、播种比例、播种日期)。2、将土壤和厩肥充分拌匀,分别装满培养器皿(

14、或花盆或圃地) 9 只(或个或块),刮平,使土壤稍低于盆口(或圃地整平),用喷壶浇 透水。3、按表13-1 提供的参考播种数量播种。要求播种均匀,再覆薄层培 植土,以不见种子为宜。表 13-1 各盆植物种子播种量(粒)123456789种1510152025030150种22520151053000154、利用实验室条件,设计集中安放花盆的位置。5、各组编制值日表,轮流观察记录(表 2)和护理6、实验结束时测平均苗高、称鲜重和干重等。五、结果统计与分析:将盆栽植物生长状况记录在表 13-2 中。表 13-2 盆栽植物生长状况观测记录表观测时间:观测人:编号 123456789-出苗数平均苗高鲜重干重比较两种植物的出芽率、各期存活率、收获时的鲜重和干重三项指标,分析两者竞争中的优势,讨论竞争机理。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作图报告分析结果。六、结论与建议:1、设计密度适当:因资源利用性竞争的强度与资源量呈反比关系。 资源一定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实验植株数越多,竞争效应越明显高, 因此播种密度应适当高于环境承载量。2、培养条件应保持一致:环境因子对实验的影响非常复杂,实验中 应对实验植物的培养条件严加控制,尽可能地减小非设计因素干扰性 效应,以利于实验结果的易读和可靠。本实验严格控制好光照和水分 条件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