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008630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1课程的性质、作用根据教育部 16 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 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 任意识、 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能力、 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确 定机械设计基础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性质与作用。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每届有 170 人左右学生, 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制造业。 其主要就业岗位 (群) 是数控机床的操作、 编程、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 相近就业岗位 (群)是生

2、产管理等。 机械设计基础是 数控专业 必修的 一门主干职业基础课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上述工作岗位打 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职业基础课程为机械制图、 计算机绘图、 工程力学、 金属材料 与成型工艺, 并进行了金工实习, 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 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职业技术课 程。对学生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 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是学生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的桥 梁与纽带。2课程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 性能特点、使用、维护 的基础知 识和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 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 同 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

3、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 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 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 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4) 学会查用图表、标准、规范和手册等技术资料。(5)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改造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初步能力。 3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1) 教材特点 根据教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历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选定的文字教材是: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 陈立德 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该书依据高职高专教育机械设计基础

4、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并吸取第二版在教学实践中所 取得的经验修订而成的。 教材突出使用性与针对性,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采用最新的国家标 准。对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的认识、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完整 性。主要参考书:1. 机械设计基础黄劲枝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 机械设计基础丘季清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 本课程与实践的关系 (放在前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实际工作, 参与设备的 论证、 预研制、 改造或维修的工作, 也难免做设计一类的工作,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运动机构 或各种通用零、部件,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

5、了基础。二、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本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 机构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这项任务主要通过理论授课来完成。 其中穿插着习题课和机械原理 与机械零件的观察实验课。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第 1、2、3、13、17章)和机械中常用机构(第 4、5、 6章、第 1 2章,包括平面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 间隙运动机构、 齿轮系);(2)机械传动(第711章,包括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 传动、蜗杆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第 14、 15、 16章,包括轴和轴毂连接、 轴承、其它常用零部件) ,并简要介绍了国

6、家标准。课时分配:根据教学大纲, 本课程总共 70 个教学课时, 其中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 (第 1、 2、 3、 13、 17章)部分占 12 个课时,机械中常用机构(第 4、 5、 6章、第 12章,包括平面连 杆机构、凸轮机构、间隙运动机构、齿轮系)部分占 22 课时,机械传动(第 7 11 章, 包括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部分占23 课时,通用零部件(第 14、 15、 16章,包括轴和轴毂连接、轴承、其它常用零部件)部分 13 课时。教师在制订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时,需安排四次观察与认知实验配合教学,每次实验占用 2 课时,共 8 个课时。第一次为综合性

7、认知实验,第二次重点是常用机构的认知 实验,第三次重点是机械传动的认知实验,第四次重点是通用零部件的认知实验。重难点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1学情分析本院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较低,理论基础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不强,学生缺 乏抽象思维,自律性差。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开在第三学期,是在学完了机械制图 、计算机 绘图、工程力学 、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 ,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和数控机床认识实习之后, 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力学、制图、 金工、 材料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 具备了一定的 识图、 计算能力,对生产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且学生 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

8、事物所吸引。2课程特点本课程中各章之间相对独立性较强,学生一接触本课程会产生一种 “没有系统性” , “逻辑性差”等错觉,因此为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本课程中, 虽然不同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不同, 且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联 系,但最终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设计出能够应用的机构、零件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中心:机构和零件的原理及选择。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设计能力。3教学模式、教法选择和师资条件1)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文字教材、 多媒体教材、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和学习指 导四位一体模式。(1)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南,教学内容符合

9、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但其内容不能代替多媒体一体化全部教学内容, 特别是涉及生产实际、 感性 认知、形象思维等方面,必须要有多媒体教材来补充。(2) 多媒体教材内容包括: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讲解、归纳,重、难点内容的专题讲解,现场录像教学,动画及图表、图形的形象演绎等。 借助于计算机图形 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教学,做到教学内容直观形象。(3)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通过机械中常用机构与通用零部件的实 物或模型展示, 并借助电脑控制技术系统形象地解说, 增强真实感, 身临其境, 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4) 学习指导主要包括: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学习指导,典型例题,习题提

10、示和 自我测验。2) 教法选择: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 可以灵活地加以串用或并用。( 1)讲授法教学:对于 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涉及设计计算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讲 授法。 例如对于 “定轴轮系传动比 ”计算公式的推导, 以讲授为主,课件感知引导为辅。讲授 法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加深理解。( 2)演示法教学:对于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部分 的教学,以演示法教学为主,讲授引导为辅, 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演示的过程中, 通过 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想、 去思考,使学生在直接观察中分析问题、 增强感性认识, 从而突破难

11、点。( 3)压力教学法:对于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和让学生上黑 板做题,人为地给学生制造一点学习压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消化和吸收。例如:在讲“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这一章中,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参数,常用螺纹连 接(螺栓连接、 双头螺柱连接、 螺钉连接和坚定螺钉连接)的基本特点和选用等基本知识可 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巩固; 在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形尺寸的计算、 齿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等的教学过程中, 在公式和典型例题讲解之后, 出几道典型习题, 让学生 集体思考, 并让几名学生上前计算, 再让其他学生纠错, 最后老师讲解,这样可提高学生的 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12、。同时,也可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 4)讨论法:积极开展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 养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 机械传动的设计, 常用机构和通用 零部件的选用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开展讨论,可大大增进学生的学生兴趣。3) 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1)我院拥有充足的供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 2)可供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的实训室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数控实训室、 机械基础实训室等。(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4 人、兼课教师 2 人、外聘教师 4 人,其中高级职称 1 人,中级职称 9 人,且均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

13、验 (比例 )。4课程设计的实施1) 课堂教学中,可以观看生活中常见机构和工程中运用较广机构的录像片及动画, 使学生对该课程萌发浓厚的兴趣, 认识其重要性, 使他们感觉到机械设计并非遥不可及, 通过努力学习就能达到。2) 教学组织上,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 “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用性,可以 简化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避免知识内容过深过细,有些推导过程只是为了加深对本概 念的记忆,不做掌握要求。把重点放在结论具体应用上,一般性的内容在广度方面适可 而止,节约课时用于实践性环节。3) 在每章内容讲解时,不仅要讲清内容和基本原理,而且要通过举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物或模型观察实验,讲请其在工作中的

14、用途。4)每次课后均有思考题和习题,并有课外作业,课后教师定期辅导和答疑,有助 于学生抓住课程重点,加深对课程难点内容的复习和理解。5)在每章或每个单元内容教学完毕后,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承前启后,让学生 对课程的诸多内容有整体认识和系统化意识。6)为加强重难点的消化吸收,整个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安排习题课,以学生为主体, 以习题为平台,积极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在练习过程中,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实例,增强 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 ”的能力,讲清具体应用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7)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 的培养,采用鼓

15、励式教育,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吸收知识、获取营养。5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根据我院“ 2+1”教学改革和数控技术专业中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课 程考核类型为“考试”课。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及课堂纪律占 20%、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 50%,主要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评学、学院教学督导员抽查、系部或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 之间相互听课等形式进行反馈, 提出教学建议。 同时, 通过上课提问、 作业批阅、 平时测验、 期中考试等形式教师掌握教学效果,适时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四、课程教学特色 ()1 基

16、本思路以课程目标为主线, 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 从实现各专项能力的需要出发, 以 “必须 ”、 “够用 ”为度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整合,课程内容服务于目标能力, 注重人的思维方式,重点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浓厚。2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方式上体现了多元化的现代 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 PPT 教学课件,将 CAI 课件、录像插播 片、实物模型及现场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学生喜闻乐见,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 趣味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 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