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400554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研报告我校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他们经历着父母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缺失,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消极影响。一、基本情况分析我校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地带,该地带土地贫瘠,资源极其贫乏,农民世代以农耕生活为主。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贫困的农民走出山区,大规模向外省或城乡转移,或商或工,就此在山区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

2、经商,缺少大人的关爱,心理行为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下面是在我校调查所得的数据:我校留守儿童均处于6一三周岁,有69人,占学生总数的57.5%。和父亲在一起的一八.3%和母亲在一起的28.1%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在亲戚家的6.7%和兄弟姐妹在家的2.1%非常想父母的71.0当面顶撞监护人和老师的8.4无事生非搞恶作剧的12.3朋友少不合群的17.5害怕陌生人的35.9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1觉得学习很一般的64.1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不太关心别人的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和父母经常联系(一个星期左右一次)的37.6.1和父母较少联系(一个月联系一次

3、)的34.1和父母很少联系的17.2%父母经常回家的(一月左右)20.3%父母半年回家一次的41.5%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31.2%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心理行为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调查还显示:80的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

4、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清醒过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同时,希望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二、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成因分析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

5、、学校关爱的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将在我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如下:(一)主要表现1、性格失衡。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较少和很少联系的占51.3%,半年或半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9.7%,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沉默、孤僻、胆小、呆板,性格内向,缺乏自信。2、心理失调。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

6、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障碍,寂寞、焦虑、偏执、忧郁、厌恶、怨恨,逆反心理严重。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严重者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3、行为失控。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

7、教有比较强的逆反举动。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一五经常有。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缺乏自觉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不听老师和监护人教导,行为粗暴、挑衅敌对、顶撞长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甚至成群结伙,模仿武侠

8、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参与赌博偷盗,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心理行为,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4、道德失范。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心理行为、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由于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

9、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5、学业失助。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只有5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5,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仅有一五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

10、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厌学心理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还有不少孩子无事生非,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二)成因分析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1、家庭监护不力。(1)隔代监护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主要特点: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

11、,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2)上代监护顾此失彼。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6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

12、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3)单亲监护不尽人意。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单亲监护型占464%。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2、学校关爱不够。农村学校大部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育、轻心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能及时引导。农村专任教师较少,家庭拖累又大,教学和生活负担繁重,虽然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但无暇顾及。主管部门只下发文件,统

13、计有关数据,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培训和指导,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管理,班主任也没有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和照顾,更没时间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和与老师的及时沟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小彩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凸现。3、环境影响不良。农村没有建立良

14、好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义务教育没有深入人心,因此,留守儿童在家无人管教,也无良好的活动场所,只能信马由缰,无所适从。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心理教育的意识,网吧、游戏、赌博、中奖等又极具诱惑性,不良思想乘虚而入,极大地损害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很难找到既让农民进城务工挣钱,又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两全之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

15、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促进其心理行为健康发展。(一)家长要承担监护之责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和精神需求,是老师们的事。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加强沟通,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1、慎重选择外出。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以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