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98409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 淄川区双沟中学 王晓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淄川区双沟中学王晓曼电话:13573329496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运用想象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并背诵课文。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疏通文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三、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2、学习文学

2、常识、了解写作背景(1)指名介绍陶渊明的资料,不足之处教师补充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

3、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品写于东晋末年,当时东晋王朝极端腐败,人民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榨,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

4、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3、读一读:(1)初读课文师生纠正读音、长句子的停顿(2)再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其余学生点评复述并补充(3)三读课文读出“讲故事”的味道4、译一译:请四人小组配合,结合注解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如果有疑问请做记号,一会儿在班级里讨论。(1)小组集体翻译课文 (2)学生质疑,组内讨论解决 (3)教师提问检查落实,学生提出疑难,全班共同解决,并落实重点字词A、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B、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C、掌握本文的通假字“要”D、

5、了解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的含义E、掌握文中的重点句的含义。5、想一想在理解了课文含义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也许同学们对课文更有感觉了。(1)、全班配乐朗读课文。(2)、读完课文,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并说出你的想法。明确:桃花源 “美”,桃源里的生活“乐” ,桃源的人 “奇”等。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有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

6、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2、查一查 (1)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并造句。(3)抽查学生的字词句落实情况3品一品 想像桃源之“美”。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你现在身处桃花源,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

7、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4猜一猜 理解桃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你能从文中哪些人身上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学生明确:

8、 (1)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2)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3)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5、评一评 评读桃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

9、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6、议一议大屏幕展示,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1)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

10、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2)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7、拓展延伸写一小段话。要求: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同。100字左右。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展示8、背一背教师设计配合课文情境的简笔画,利用简笔画指导学生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简笔画内容现场训练,完成背诵。10、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熟记注解中的字词()整理本课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同义词()给桃花源里的人写一封信。板书设计 景美桃花源 人乐 不满现实 美好理想 事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