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397473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基础巩固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其中“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完全突破苏联模式C.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D.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3.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万吨)年代粮食肉类奶类19511955年3 8

2、505703 79019611965年13 0309306 470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C.改革农业管理体制D.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材料内容表明19611965年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611965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此时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生产,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B项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D项说法错误。答案:C4.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这说明,当时苏联()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

3、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解析:材料反映了“新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且“奖励”“处理多余的设备”有利于激励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这表明当时苏联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故C项正确;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说明国家对企业的指导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所有权的信息,不能说明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C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这是指勃列日涅夫()A.开启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明确提出“加速发展战略”D.不打算触动苏联模式解析:勃

4、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符合题干材料中“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等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不符。答案:D6.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化”和“民主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没有突破苏联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导致苏联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7.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

5、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斯大林执政时期解析:“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苏联出现走向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这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相关,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

6、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参考答案:(1)问题: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2)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连年滑坡。影响:促使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致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二、能力提升1.从1953年到1964年,苏联的钢产量

7、从3 810万吨增加为8 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以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解析: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B项错误;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C项;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冲击了苏联模式,故正确答

8、案为D项。答案:D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军事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由材料中的“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的40%”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过高,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B项。答案:B3.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9、”,主要是因为苏联()A.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B.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C.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D.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解析:苏联长期实行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致使社会发展缺乏活力,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导致,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答案:B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摘编自世界当代史材料二赫鲁晓夫

10、不顾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地区原来种植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的质量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的有利条件。(2)材料二说明推广玉米种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整体评价。参考答案:(1)背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有利条件:斯大林逝世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忽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试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