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小相关古代礼仪的小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3929632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明礼仪小相关古代礼仪的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文明礼仪小相关古代礼仪的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文明礼仪小相关古代礼仪的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文明礼仪小相关古代礼仪的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明礼仪小相关古代礼仪的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明礼仪小相关古代礼仪的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明礼仪小小说相关古代礼仪的小小说 导语: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亦是礼仪之邦。而礼仪解除了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化却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给了全社会温暖的沟通。相关古代礼仪的小小说,下面由xx为您整理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一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她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她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有意把她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她一下,但一看她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

2、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她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她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她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她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眼光注视着她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见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聚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

3、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午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很久,那老人也来了,她快乐地说:“这么才好。”然后她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常常熟读,重复地学习、研究。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部分地方,张良就归附于她,成为她的部属。今后张良依据太公兵法常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

4、好,经常采取她的计谋,以后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她为留侯。张良一直不忘那个给她太公兵法的老人。后,她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奠。张良死后,家眷把这块黄石和她葬在一起。二孔融让梨孔融153-2,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她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仅很聪慧,而且还是一个重视弟兄之礼、互助友爱的经典。孔融四岁的时候,经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何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

5、是弟弟,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弟兄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全部感到惊喜。今后,孔融让梨的小说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三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小说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和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讨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逝世后,她们全部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她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小说就发生在她们首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不

6、过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她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惫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小说,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xx中流传很广。以后大家常见“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四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很著名的小说。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她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她:“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大家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她最深刻的道理,于是马上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复道:“我不够聪慧,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个很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她传授时,她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她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小说被后人传诵,大家全部向她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