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928031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一)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人生修养,而修养途径却最重内省,其中尤为讲究 “想、思、虑”的思维方式。而此三者在义理上皆有各自特点,本文主要是对 “想、思、虑”三者在本义上进行阐释, 并重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对此三者的解读的内容以及“想、思、虑 ”的价值意蕴何在。关键词 :想;思;虑;义理;价值一、想、思、虑的本义阐释(一)文字训诂1想六书精薀:“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 ”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 “相”字的本义是 “以目观木 ”,许慎的说文解字将“相”列入 “目”字部,解释道: “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

2、于木 。宋代的戴侗说: “相,度才也。工师用木,必相视其长短、曲直、阴阳、刚柔之所宜也。相之取义始于此会意。 ” 而想从心从相,是为相进心中成想, 就是说人审视外物而形成印象 (相)进入大脑(心),即在本义上想是对原先的印象进行搜索般的追忆。其主要的是要有原先的印象(相) 。2思说文解字:“从心囟声。囟顶门骨空,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容也。从心囟书。凡思之属皆从思,睿也 ”书 洪范:“思曰睿。 ”思,繁体字写作 “思”,“心”的上面加 “囟 ”,“囟”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 “元神之府 ”,心为后天 “识神之府 ”,所以, “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仅次于 “虑”的层次。 思

3、为睿智,睿智之士于思,思已经具有了超越仅限于印象的追忆。是对自己的一种思,其主导性的是自己的大脑(心)。3虑说文解字:“思部 虑,谋思也。从思虍声。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 “虑”字为 “虑,谓处事精详 ”。内心存善境界表现于外在一面的。 处事精详 便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外在表现; “安而后能虑 ”即是说能随处自得然后方能精思详辨进而应对于世事。虑本训谋思,然兼有详审之义,虑的本义是思之谋,思之得,是将自己所思赋予处世对人的情怀。其根本在于身心人我的融合互通。(二)哲学涵义剖析1想是客体性感性经验的复制相于心中成想,由意成想,主要是浮想:动者有象。讲究外在的事物(相)在人的大脑(心)中

4、的印象(相) ,是人大脑(心)对客体、反映对象的一种回忆、寻忆和追忆,往往表现为对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一种回忆。突出强调原有的印象(客体性)。其特点是交互性、动态性、感性、零散性、仿造性。2思是主体性理性知识的创造由心田(囟)涌现成思,由理生思,主要是深思:静者有思。讲究的是自己的大脑(内心)的觉悟、思维的发散、思想的创造,是人内心对已有的精神进行系统或创造的拓展,往往表现为对已经熟悉、熟记的知识或事情自然而然的轻松的涌现、创新。突出的是人的内心(主体性)。其特点是主体性、理性、系统性、创造性。3虑是主客价值性关系的融合思有所图曰虑,思之谋为虑,由情发虑,主要是焦虑:情者有虑。讲究是处事于世的

5、谋划, 是人对所面对的知识或事情进行价值性的分析、对与人发生关系的一切进行价值评价估量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对以往的事情进行评价、对将来事情进行估量以为衡量自己的言行之价值。突出的是人的心与行之合(价值性) 。其特点是综合性、价值性。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想、思、虑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人生、长于伦理,然而思以知人知天,既求闻道也研闻道之方,闻道之方即致知之方。而 “想、思、虑”三者本就是中国哲人致知闻道之思维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对此三者多有阐述并具有着丰富之内涵。(一)生象为想想从心从目, 意为入目遇木 (物)而能于心所见, 即心中对经历之人、事、物的印象所再现、呈现、展现,也就是想像、料想、想闻的

6、过程。1对物的想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想本义即是 “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见”。在古人先哲的言语与思想中多有怀国怀家的情绪,睹此物思彼物的情怀,触景生情的状况。面对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往往展开多维的想像。王充论衡中说 “思念存想, 自见异物也。 ”说的就是人往往会基于无法解释的自然展开一些想像,而杜甫客居诗中提出 “览物想故国。 ”则是指面对似曾相识的物想念着故国的情怀。古人先哲也把格物当作形成知识的途径,这里面也包含了通过对外物的观察从而形成印象,进而可以想像。对物的想像是想的一个重要形态。2对事的料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想往往最能表现为人的意识的动态过程。往往不仅是简单对物印象的复制,而且也呈现

7、一种事情历时的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经历一些事情和一些情感故事,而这些事情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挥之不去的印象。人们在情感上有着种种眷念或不可抹灭的印痕,或苦或甜、或恐或喜,苏轼念奴娇中所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展现的就是苏轼心中对周瑜英雄气概的向往之情怀,全祖望梅花岭记中提出 “想见当日围城光景。 ”所表达的是自己对故朝和抗清事迹的怀念。 这些也正是人们在 “想”的活动中包括着对事料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3对人的想闻心相为想,而相含义多重,辅相之才、相爱之人往往最能进入人心。由此对人之想闻最为切要,人于社会,处理最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也极其错综,心中也自

8、然具有对人多有感想、对关系多有感触。各种情感意识交织交错。于天下国家,常想能人贤士救民于水火,后汉 王霸传传便记载 “梦想贤士 ”之语,求贤若渴之心,古人对贤君良臣能人多有精神上的寄思。 “见贤思齐 ”便表明了人们常在心中有着对贤之想闻。另外人们也对于某事某书中、字里行间中、他人言语中想像所想之人。史记 孔子世家论 “猜想余读孔氏书,想见其本人。 ”阐述的是司马迁为孔子之思想所深深吸引,便于在字里行间都对孔子多有想闻之意。物、事、人三者皆可为想之对象,由物及事,由事及人。睹物所想,及事便想,闻言想人等等。想为人心中对原先之经历、 知识予以发挥。(二)通智为思中国传统文化极重心之思。 洪范中便记

9、为 “思而睿,睿作圣 ”。先哲极重视心之思, 正心诚意、内省、慎独,一切皆于心所发而非在物。周子通书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 ”可以说思是通智之本,若通智求慧必有思于心,但就其途径在先哲那里却各有不同。1现实的寻思古代先哲面对所处的现实世界,所需面对的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往往进行深层的寻思,追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途径,寻觅救世的方法。对各种现实生活问题的寻思构成了人们“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史记 魏世家记载: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人们在身处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寻思改善自身的途径,而 “良妻 ”、“良相 ”则是人们寻思的目标和对象。 “总揽英

10、雄,思贤若渴。 ”(三国志 诸葛亮传)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总寻思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寻思着自身及社会的改善途径。人在社会中内心都会对自己立身于世及将来如何有着深深的寻思:“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饮冰室合集 文集)、“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等可以都是说明对现实的寻思是 “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2治学的沉思古代先哲注重致知治学, 而治学之道在于沉思, 学以致思、学思互通、思以传神。唯有抛却外在的纷扰内心深处静静的思考才能达到学以达神的境界。孔子论语中阐述到 “君子有九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等,正是认为 “思”是致知之方,学思互通才能真正实现求知之道。只有 “思

11、”才能使得学、 知达到一定的境界。 而治学之思又是需要置身于无、静之中以沉思。沉思才能有治学之思路,只有沉思、静思才能真正治学求知。3情感的恋思“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处。 “古人甚为重情重义。 虽然众多哲人思想中强调节欲,但却对情是顺其安之,而且在大多数先哲文人心中,情感抒发是作为人生命意义所在。对故乡之思恋、对离别之情感所思忆以及愁绪之思、相恋之思。这些情感的恋思也充分展现了“思”的另一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可以说对故乡之恋思跃然于纸上、荡然于心中,突出显明了思是情感表现之一。“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12、。”(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离死别之恋恋不舍的愁绪充满人之胸怀;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满腔失志之愁绪让人伤感不已;“仰清风以叹息,寄余思于悲弦。 ”(三国魏 曹植幽思赋)又一番幽幽愁绪思萦于心头;而同时相恋之思是情感的恋思最多表现“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妾身虽在远,岂违君须臾。既厚不中薄,想君时见思。 ”(徐干室思诗)表现出郎有情、妹有意,却不能厮守终生的那幽忧之相思叹息于情意切切之时。可以说思虽静生,但也有人的情感赋予其中,当人情感处于最浓便有恋思之意,浓情之处才有思恋翩翩,厚愁之时才有思绪万千。情感的恋思实为思的别

13、致之处。4义理的深思周子通书 思第九: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 ”在古代先哲那里,思的结果和目标就是达到对义理的参悟。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无论尽心知性以知天, 还是 “慎独 ”、“涵养 ”都是为了 “道德纯优谓之思 ”。可以说思以睿智,思以成理,思以道德。灵枢 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思是想进而上升而致, 是为了探求义理、 寻觅至智的。 “人皆有是心,心皆是理 ”强调的就是经过深思, 通过 “涵养 ”之思而达到义理的,可以说义理之思是思的最高境界,也是思的本质所在。从现实的生活的寻思到治学求知的沉思,抒发情感的恋思,再到最高至境的义理深思。 “心即性也 ”、“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在因为心中有思,才能思以成理,思已通智。思即智,而唯有思者才是真正的智者,思乃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