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3926040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道明心 以德修身以艺养气 以文化人西郊实验学校传统文化特色班课程规划方案(初 稿)一、教育定位:传承中华文化 融汇西方理念 完善现代教育 造福沂蒙子弟二、教育宗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 遵循人性发展规律遵循经典传承规律 遵循现代教育规律三、教育理念:深度养心 高端树人四、教育目标:养正 养静 养厚 养和五、教育愿景:内正外和 心正气和 人正家和 风正世和六、教育原则:古与今合 中与西合 动与静合 家与校合七、师资标准:(一)基准:人品过硬,身心健康,亲和稳重,学习力强。(二)内质:1.注重修身养德:教师注重自身的德养修行,敦厚善良,恭和懂礼,谨守善道,内求明达。2.崇尚传统文化:教师真心认可传

2、统文化,崇尚学习传统文化,发心践行传统文化、立志弘扬传统文化。首先以文化己,然后正己化人。3.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有教育情怀,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愿意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有立身教育、献身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笃定态度。4.真心喜欢孩子:教师真正喜欢孩子,乐于亲近孩子,懂得照顾孩子,擅长引领孩子。精品.八、教育内容: (一)四大常规课程:1.经教:经典诵读课,读诵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博厚的学问根基。2.礼教:品格养成课,传承古今优秀德行规范,修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乐教:德音雅乐课,熏陶中外经典音乐名曲,涵养优雅的品位情操。4.娱教:益智娱教课,开展益智增趣游戏活动,保养纯净的稚趣童心。(二)四大

3、特色课程:1.习静:沐乐安坐,养心调神,克浮去躁,培养定力。2.习书:习练书法,欣赏书画,陶冶美感,涵养雅操。 3.习武:熏习武术,健体强身,开发右脑,开智启慧。4.习劳:深入生活,体验劳作,培养习惯,锻炼意志。九、教育规划: 四大常规课程 (一)经教课程规划经教即儿童读经教育。在儿童养性的重要时期,让孩子背诵一些中华传统的人文经典,孩子会终身难忘。读经不但能涵养儿童的性情,提高记忆力,增加识字量,奠定其内在气质和文学功底,更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及人生智慧的获得。而且有助于孩子小学、中学时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将来的知识结构、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

4、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分几个时段背诵。经典诵读课,在语文课程中落实。1、经典诵读次第:(1)一、二年级: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精品.(2)三、四年级:孝经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诗经千家诗(3)五、六年级: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千家诗(4)备选:孟子易经黄帝内经声律启蒙等。具体实施将针对进度现况和学生基础,适时微做调整。2、识字课程规划: 每年识字1000个,每月120字,每周30字,每天6个字。(1)环境:潜课程环境布置,手写并张贴书法,原

5、汁呈现所识汉字。 (2)课程:每天1节识字课,30个字,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多次出现。 (3)复习:老师随身携带字卡,在课间、饭间或游戏中反复呈现,让孩子在无意识中轻松复习所识汉字。 (4)家教:每周(或每日)发书法识字卡,供家长陪孩子一起复习。 3、阅读能力培养: (1)学校环境熏陶及引导。 (2)家庭环境熏陶及引导。 (3)引导孩子阅读经典。 (4)引导孩子阅读绘本。 (5)引导孩子经常翻书。 (6)引导孩子逐页翻书。 (7)开展阅读展示活动。 (二)德教课程规划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真正的教育是人品的塑造,是精神的培养,是人生格局的奠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直指人心的教育!

6、常规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大多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偏重于智力领域的培养,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精品.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立体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国学启蒙教育,让孩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品格养成课,在生活、活动、班会中落实。德教课程包括四项内容:孝道教育,善德教育,礼仪熏陶,习惯养成。 1、孝道教育: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根本;学会感恩,才能体验快乐,收获幸福。希望通过孝道和感恩教育,从小给孩子种上一粒孝敬和感恩的种子,激发孩子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让孩子体验

7、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课程目标:让孩子逐步知道,孝敬父母包括哪些方面?(1)注意安全,不要让爸爸妈妈担心(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上下楼梯靠右行;基本交通规则的灌输)(2)知道爸妈手机号,具体家庭住址(3)好东西先跟长辈分享 (4)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程实施: (1)故事课:给孩子讲有关孝亲感恩的故事。(2)视频课:让孩子观赏有关亲情教育的视频、课件,如二十四孝。(3)音乐课:让孩子学唱孝亲感恩歌曲,如母亲跪羊图等。(4)班会课:让孩子交流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和工作的时间,启发并引导孩子感受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无私和

8、伟大的爱。(5)行为:引导孩子定期给父母洗脚、捶背,引导孩子和父母交流感受。2、善德教育精品.中华文化的道德准则,全人类的伦理价值观念,人类弘扬和践行的道德价值观念,最后都应归结到“善”。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原点是育德,育德之本在行善。国语:“善,德之建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道德高尚,意味着他的人生有了追求与动力,他的生命处于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会精彩。 课程目标:长养孩子的善心、善言、善行。善心: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要充满爱心、拥有孝心、富有同情心、具有感恩之心等。善言: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懂得“一句好

9、话暖人心”的朴素道理,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祝福。善行: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积极为他人做好事,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一体等。推行善德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小拥有善心、树立善念、实践善行来实现人格的优化与完善,从而积善成德,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达到“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社会效应,达到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形成“人人崇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道德新风尚,推动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课程实施:(1)故事课:给孩子讲有关行

10、善养德的故事。(2)视频课:让孩子观赏有关行善养德的视频、课件。(3)音乐课:让孩子学唱扬善养德歌曲。(4)班会课:让孩子互相交流帮助人、做好事的过程、感受和收获。(5)“日行一善”活动:通过实施“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习善、行善、精品.扬善的快乐,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善念、拥有善心、实践善行来实现人格的优化与完善,让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而积善成德,形成健全的人格。3、礼仪熏陶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从小如果不学礼貌,就难以立身处事。少儿礼仪指少儿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

11、范,如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少儿礼仪是现代儿童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是人之初的“必修课”。 称谓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 (2)不给他人取绰号、说花名。 问候礼仪: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实际、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1)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2)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3)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 (4)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5)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6)自己告别

12、家人时: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离家时间较长要打电话问候家人。 (7)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8)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精品. 生活礼仪:(1)用餐礼仪: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2)仪容仪表: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站、走。(3)交往礼仪: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能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具体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公共场所礼仪: 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 学习礼仪: 在活动中做到会举手、会倾听,

13、服从活动的规则;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轻轻;学会商量,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观看同伴的演出时,能保持安静、守秩序,结束后会鼓掌表示感谢。 用餐礼仪: (1)师长的榜样作用:师长的言行举止、各种习惯都是影响孩子的最根本因素。要想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只有首先从自己做起,尽量让孩子与父母一道用餐,并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学到不少用餐时应遵循的礼仪。 (2)在孩子独立进餐时,师长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并把下面的基本规则一点一滴地教给孩子: 饭前一定要洗手; 在用餐过程中,必须保持桌面的整洁; 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时不说话;精品. 不能用手玩饭粒、饭

14、团;不要把吃不完的东西放回菜盘里;当与许多人一起用餐时,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菜拖到自己面前;吃东西、喝汤要不出声,不要发出啧啧的声响;尽量避免打嗝,实在忍不住时,也应紧闭嘴唇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翻捡盘中食物,筷子上沾有食物不要夹菜;吃饭时要量力而行,最好是能把碗里的饭吃完,不要剩饭;吃完饭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里,座椅放正。(3)在游戏中培养: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餐厅里的游戏。比如:让孩子和爸爸做客人,妈妈做餐厅的服务员。最后由服务员评选一位“最佳顾客”或是“最有礼貌的顾客”等等。(4)细心指导,耐心教育: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表现不要人前教子,要顾全孩子的面子,在事后和他讨论他行为上的不妥。切忌在孩子表现不好或是屡次不改时失去耐心,因为一味的责备、打骂孩子只会让他与家长越来越对立,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4、习惯养成教育: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少儿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