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92489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桂芝小学 汤春卫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 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 与生活同在。 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可以这么说, 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一、教学情境生活化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

2、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谈、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比如说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语文课文 秋天 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田野、 果园, 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学习氛围, 如学习第九册成语故事之“自相矛盾”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让学习表演

3、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楚国人, “他会怎样做叫卖?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围观者, 面对楚国人自相矛盾的言行, 又会有什么想法,会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 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中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二、教学资源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指出: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 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

4、 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 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例如: 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 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

5、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 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三教学方法生活化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感悟、体会。我们可以借助艺术手段,采用音乐、绘画、表演等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践,进行创新性学习。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 ,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 ”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 ” “教学做合一” 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 而学, 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 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 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