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92316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 xxxxxxxxxxxxx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全面小康将无从谈起。_同志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这是根据我国的国情作出的精辟论断。因此,必须全方位、多视角、系统地研究三农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减负与增收的关系。当前农民问题主要是增收和就业的问题。就增收而言,要处理好减与加

2、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要辩证地做好加减法文章。减负不仅是涉及老百姓的赋费,更关键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生存和发展成本。多少年来,农村和农民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牺牲,这是我们必须记住的。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公平竞争与效率秩序,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农民为主体代表的弱势群体还没有完全取得参与的资格和公平竞争力,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予以倾斜和扶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减一分就是增收一分”的观念,坚决把农民的负担降下来,把就医、上学等关乎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成本降下来,充分考虑农民收入与其他社会阶层收入的差距,做到收入水平

3、与负担水平的相对平等。 二是稳定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稳定现行农村政策,又要创新和变革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和产业结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方向。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又提出,“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内在统一的体现,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指导农村工作中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按照科学的经济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指导农村工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觉地扬弃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

4、,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用创新的精神做好我们的工作。实践证明,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应该大力引导和规范,变无序为有序。 三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把三农问题放在社会经济的大环境大系统中统筹解决,寓于三化建设的进程中加以解决,既要做好农业农村本身和内部的事情,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又要统筹兼顾城乡经济发展,下大力气用大手笔搞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改变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式,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也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共

5、同的最根本的出路。由于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在具体解决方法上应注意因地制宜。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优势选择三化建设的方式,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要突出特色与个性,不宜人有我有,一味求全。要在追求特色和个性的前提下,注重量的积累,走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 四是投智与投资的关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方式更替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必须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特别是在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上多下功夫,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科技知识培训推广体系。另外,还要十分重视培养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创业精神。既投资又投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当然,我们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