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的“有效教与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91914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数学的“有效教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改下数学的“有效教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改下数学的“有效教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数学的“有效教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数学的“有效教与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下数学的“有效教与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以学生开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稳固 ,于是 ,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 ,我们在为许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学生个性、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时 ,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随意与急躁 ,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过去 ,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现在 ,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中又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使课堂教学

2、“严而不死 ,活而不乱。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时 ,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 ,该否认的就不予以否认;不能说要“赏识孩子 ,该引导的就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 ,对一些是非清楚的问题 ,教师应毫不模糊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达为一个“导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当学生出现偏差、走人误区时 ,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浅薄时 ,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 ,要“辅导。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 ,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必

3、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根底上 ,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到达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 ,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确保合

4、作学习有序进行 ,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时机。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 ,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气氛 ,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 ,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端正思想 ,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 ,“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 ,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2)把握探究时机。(3)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 ,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

5、行预测 ,形成一个根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 ,有一个根本的了解。课堂上 ,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时机 ,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改变以往数学教学无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 ,活动对人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 ,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 ,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 ,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开展区的活动 ,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

6、,“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效劳的。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 ,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 ,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 ,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 ,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只是追求活动外表的热闹和形式 ,无

7、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 ,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

8、使文章增色添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

9、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现在的活动有相当局部是随意和浅薄的 ,局限于表层的活动 ,为活动而活动 ,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绝对化倾向 ,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而冲淡甚至无视了主题 ,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这是必须要改进的。过去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 ,没有主体的体验。随着新课标带来的“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新理念:教师不是“救世主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开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 ,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培养、开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