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391271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一、选择题1.魏、蜀、吴三国中,吴国的都城位于今()A.河南中牟B.湖北襄阳C.江苏南京D.四川成都解析:吴国定都建业,即今天的江苏南京。答案:C2.263年,灭亡蜀国的政权是()A.曹魏B.西晋C.吴国D.东晋解析: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蜀政权灭亡。答案:A3.316年,灭亡西晋政权的是()A.鲜卑贵族B.匈奴贵族C.氐族贵族D.羌族贵族答案:B4.东晋时期,把持政权并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阶层是()A.庶族地主B.士族地主C.军队将领D.少数民族贵族

2、解析:东晋时期,高门士族把持政权,形成了特殊的社会阶层,成为东晋政权的社会支柱。答案:B5.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客观原因是()A.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B.劳动力大量增加C.人民的辛勤劳动D.具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解析: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A、B、C三项是主观因素,仅有D项是客观因素。答案:D6.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迁徙到边疆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各少数民族已全部封建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解析:题干材料“内迁的少数民族

3、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7.北魏时期,为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将都城迁到()A.平城B.长安C.开封D.洛阳解析:494年,孝文帝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答案:D8.读下表,表中的内容反映出十六国时期()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匈奴羯鲜卑氐羌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A.大部分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B.汉族政权在割据政权中占主体地位C.所有的政权都处在黄河流域D.大江南北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解析:本表的内容只反映了各政权的族属,在各政权

4、中,少数民族建立的有13个,占据主导地位。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北史列传第七(1)根据材料,指出孝文帝要推广的“正音”是什么语言。(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颁布上述诏令的目的及其实施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汉话。(2)目的:加速推进封建化,消除民族间交往的障碍。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选考奠基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据三国志吴志载,孙吴政权,“公族子弟及吴四姓,

5、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这种现象反映出()A.吴在三国中力量最强B.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C.吴国统治者腐朽无能D.大族豪强是吴政权的基础解析:“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反映出大族豪强的代表人物官居高位,拥有优越的政治地位。故选D项。答案:D2.下表展示的是西晋部分权贵的做法,由表中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物做法太傅何曾“性豪奢,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卫尉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外戚王恺用麦糖洗锅,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A.西晋时社会经济高度繁荣B.西晋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C.西晋的统治集团腐败堕落D.西晋人

6、民安居乐业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反映出,西晋的权贵们追求奢侈腐化的生活。故选C项。答案:C3.以下是部分史籍对西晋太康年间社会状况的记述,这些记述表明当时()史籍记述内容晋书食货志“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全晋文“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晋书地理志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三国志魏书陈群传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太康三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A.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B.统治者大力推广重农抑商的政策C.内迁少数民族不断增多D.土地兼并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解析:本题提供的史料表明,西晋时期的太康年间

7、,社会经济繁荣,户口大量增加,故选A项。答案:A4.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一线南北郡数统计表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这种变化说明()A.西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缩小与北方的差距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秦岭、淮河是中国经济分界线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西晋与西汉相比,秦岭、淮河以南的郡的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西晋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提升,人口数量增加,南方逐渐缩小与北方的差距,故选B项。答案:B5.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接受了他们的服装和食物等。这反映的历史现

8、象是()A.民族交融B.农业发展C.畜牧养殖D.饮食习俗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接受了他们的服装和食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汉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A项。答案:A6.晋书江统传载:“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这表明了当时关中地区()A.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B.是外来移民最集中的地区C.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D.实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在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居半”,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少数民族内迁,这是民族交融的反映。答案:C7.据

9、晋书苻坚载记下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A.孙吴B.西晋C.东晋D.刘宋解析: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其中就有氐族建立的前秦。答案:C8.据宋书武帝纪载:“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其做法()A.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B.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C.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D.从根本上消除了特权社会阶层的威胁解析:东晋以来,山湖川泽多为门阀和豪强霸占,一般老百姓使用,要向他们纳税。刘裕下令禁断这些人封固山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

10、会秩序。故选A项。答案:A9.宋书孔季恭传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此可见()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B.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获得空前发展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D.南方政权比北方政权更加注重发展生产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商业发展的盛况,这说明在南朝时,南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社会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答案:B10.据魏书食货志,拓跋焘在开拓领土中,“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他这样做

11、是为了()A.增加北魏政府收入B.巩固统治C.丰富鲜卑族的文化D.学习汉族先进的典章制度解析:“不改其俗”“不易其宜”,就是不改变原来的社会组织,“充仓廪”“实库藏”就是增加收入以增强实力,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为了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答案:B11.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自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产地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B.安定社会秩序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D.打击鲜卑贵族解析:题干提供

12、的材料表明,单纯地从经济意义上说,邺城要胜过洛阳一筹;但从吸收汉族文化的角度看,洛阳要比邺城优越。故选C项。答案:C1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晋政府规定)丁男之户必须耕种五十亩土地,并课取与五十亩土地相对应的田租、户调,如怠惰不勤,耕种不足五十亩,也得课取五十亩土地的田租、户调。与课田令同时颁布的占田令规定国王公侯可占近郊田,大国五十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此外还规定品官各以贵

13、贱占田,一品占田五十顷,二品占田四十五顷,依次递减至九品十顷。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政府颁布课田令、占田令的目的。(2)根据材料,分析西晋政府上述举措的影响。参考答案:(1)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恢复,限制豪强势力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以巩固统治。(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豪强占田合法化,促进了豪强势力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是西晋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

14、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