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91244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一: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工程位于广东省惠 州市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内,位于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C1地块以南。本项目厂 区主要建筑物有综合楼、化验楼、职工活动中心、厂区办公室、仓库、设备大楼、 泵房及操作房等;主要构筑物有各种污水处理池等。填海造地工程总投资68538 万元,陆域形成工期为31个月。项目填海造地工程包括海堤工程、陆域形成工程。场地标高为从北向南, 以+4.8+4.6m过渡。海堤为永久性建筑物,建筑安全等级为II级,总长度1334m, 海堤采用“大开挖法”施工方案;在A

2、区南侧距离海堤前沿线140m处设置临 时围堰;A区在吹填后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B区采用强夯法进行处 理。陆域形成的填料主要有砂、疏浚泥和开山料,主要采用工程本身海堤开挖及 临时航道、南侧淡澳河清淤产生的疏浚泥。项目规划用地和用海面积约59公顷。用地区域分为三部分:西南角小块陆 域面积2.1公顷,东北部为已具有海域使用权的海域20.4854公顷,中部为本次 申请的用海海域,面积36.4264公顷。项目的海洋使用类型为工业用海中的其他 工业用海,用海方式为建设填海造地。用海期限为永久性用海。2、工程分析本工程施工对水质影响主要来自于疏浚开挖及吹填溢流等施工过程产生的 悬浮泥沙等。本填海工程

3、施工形成的悬浮泥沙的源强为1.8194kg/s,溢流源强性 质为连续源。本工程海堤及吹填成陆工期约11个月。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应设置化粪池等简易有效的收集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方可排放,因此生活污 水排放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不大。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送石化区垃圾处理 场统一处理,因此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不大。营运期本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是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初期污染雨水等。 本项目厂区内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生活污水中粪便污水经收集后排入室 外化粪池,经初步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排出厂区之前设水封井。生产工艺 过程中基本无废水产生,可能产生的废水主要是清洗地面污水以

4、及机泵的滴漏或 检修设备时清洗水。该部分废液、废水经初步预处理后,再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公 司收集处理,不外排。雨水经暗管或沟收集后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排出厂区 之前设水封井。生产及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并进行相应卫 生填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是:(1)填海工程建设对水动 力条件的影响;(2)潮流场改变对地形地貌、冲淤环境影响;(3)填海对海洋生 态的影响;(4)项目建设对防洪(潮)的影响。3、环境质量现状综合分析与评价(1)水质状况由夏半年(2012年7月)的调查结果可知,所有样品的评价因子DO、砷、 铬、铜和镉的单项标准指

5、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pH、CODMn、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bod5、石油类、汞、铅、锌含量在涨落潮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涨潮期超标率分别为 12.5%、29.2%、25%、37.5%、16.7 %、28.6%、79.2%、79.2%、 8.3%;落潮超标率分别为 29.1%、33.3%、20.8%、29.2%、16.7%、61.9%、83.3%、 100%、12.5%。由冬半年(2012年1月)的调查结果可知,除无机氮有10.0%样品超标外, 所有样品的评价因子pH、DO、COD、活性磷酸盐、汞、锌、镉、铜、铅、石油 类和硫化物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沉积物状况由夏

6、半年(2012年7月)的调查结果可知,所有样品的石油类、有机碳、 硫化物、镉、砷的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铜有40% 样品超标,铅有30%样品超标,锌有20%样品超标,总铬有20%样品超标,汞 有20%样品超标。由冬半年(2012年1月)的调查结果可知,除石油1个站点出现超标,超 标率为7%外,其余站点基本满足沉积物第一类标准要求。(3) 生物状况 夏半年(2012年8月)调查结果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海区各站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9619.9) mg/ m3,各站各层的平均值为 7.77 mg/m3。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1.176.21)x102mgC/(

7、m2d),平 均值为 3.25x102mgC/(m2d)。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4大门类18科71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调 查海区各站的浮游植物平均个体数量为231.77x104 个/m3,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 为3.05,均匀度平均为0.70。浮游动物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经镜检分析鉴定得共有7个生物类群,共29种。其中 桡足类的种类最多。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271.27 mg/m3,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 数量为349.36ind/m3。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83,均匀度平均为0.89。底栖生物共鉴定出底栖生物9门14目23科35种,其中多毛类最多。平均栖息密度 为115.69ind/

8、m2,平均生物量为66.18 g/m2。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9183 3.0396之间,平均为2.2096;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73810.9329之间,整个海区 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8704。生物体质量分析调查海域底栖贝类体内部分重金属含量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生 物质量状况较差;底栖鱼类体内少量重金属含量轻微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 准,其生物质量状况较好;底栖软体类体内所有监测污染物含量均未超海洋生物 质量第一类标准,其生物质量状况良好;潮间带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普遍超贝类 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生物质量状况极差。冬半年(2012年1月)调查结果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海区涨

9、潮各站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24.7 mg/m3,退潮平均值为25.54 mg/m3。涨潮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2.42X103 mgC/ (m2d),退潮平均 值为 2.46X103 mgC/ (m2d)。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3门29属81种,硅藻种类最多。调查海区各站的 浮游植物平均个体数量为(29.0135.67) xlO6cell/m3。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 2.260.57,均匀度平均为0.490.13,丰度平均为1.880.47。浮游动物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经镜检分析鉴定得共有10类65种,其中桡足类和水母 类种类最多。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368.07 mg/m3,浮游动

10、物的平均个体数量为 183.85ind/m3。各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77、 0.78、4.09。底栖生物共鉴定出底栖生物8大门类126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数量最多。优势种有 棒锥螺、美叶雪蛤、波纹巴非蛤和联珠蚶,平均栖息密度为125.3 ind/m2,平均 生物量为181.46g/m2。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77,丰度指数平均为2.48,均匀度指 数平均为0.74。潮间带生物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8大类5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主要优势种为咬齿 牡蛎。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106.5ind/m2,平均生物量为5175.00g/m2。栖 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极

11、不均匀。生物体质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底栖鱼类仅Pb含量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超标率为50%,鱼类体内其它污染因子均未超标。底栖贝类Pb和Cd含量超贝 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超标率分别达100%和80%,贝类体内其它污染因子均 未超标。底栖软体类内所有评价因子均未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软体类生 物质量状况良好。评价结果显示,贝类体内除石油烃未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外,其它因 子均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中,Pb、Cu、Cd和Zn普遍超标,超标率 达80%以上,Pb超标最为严重。(4) 渔业资源 2008年12月和2009年5月调查大亚湾调查海区内共捕获游泳生物90种,其中

12、鱼类出现54种,甲壳类33 种,头足类3种。鱼类54种分隶于11目33科。甲壳类33种分属2目11科18 属。头足类3种分属3目3科3属。2008年12月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为593.84 kg/h,其中鱼类的平均渔获率 为583.45 kg/h,甲壳类为2.06 kg/h,头足类为8.33 kg/h,鱼类占游泳生物的 98.25%。2009年5月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为151.37 kg/h,其中鱼类的平均渔 获率为143.83 kg/h,甲壳类为1.62 kg/h,头足类5.92 kg/h,鱼类占游泳生物的 95.97%。渔获率2008年12月高于2009年5月。大亚湾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为6

13、33.35 kg/km2,其中鱼类为601.80 kg/km2, 甲壳类为6.78 kg/km2,头足类为24.77 kg/km2。历史调查资料根据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2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调查范围 内共捕获游泳生物59种,其中鱼类40种,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头足类分别为 4种、5种、3种和7种。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率为593.85kg.h-1。大亚湾北部目前 游泳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4138.796kg.km-2。各类群中鱼类、虾类、蟹类、虾 蛄类和头足类的资源密度分别为4066.377kgkm-2、8.646kgkm-2、5.160kgkm-2、 1.283kgkm-2 和 5

14、7.330kgkm-2。(5) 鱼卵仔鱼2012年1月调查采集的鱼卵仔鱼样品共有14个种类。鱼卵平均密度变化范 围为(09.50) ind/m3,变化幅度较大。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132尾,仔稚 鱼密度变化范围为(01.50) ind/m3。出现数量较多的种类有鲻科、小沙丁鱼属 和黄鳍鲷等。2012年7月调查,共采获鱼卵325枚、仔稚鱼113尾,经鉴定隶属于1门1 纲3目10科13种。鱼卵采获数量范围为2252枚/网,平均为54.17枚/网。6 站密度变化范围为 9.53x10-31200.63x10-3ind/m3,平均为 260.85x10-3ind/m3。整 个调查海区仔稚鱼采获数量范

15、围为652尾/网,平均为18.83尾/网。6站密度变 化范围为 28.59x10-3421.15x10-3ind/m3,平均为 118.63x10-3ind/m3。鱼卵、仔稚 鱼总采获数量范围为9261尾(枚)/网,平均为73.00尾(枚)/网。6站鱼卵、 仔稚 鱼总密 度变化 范围为42.88x10-31243.51x10-3ind/m3,平均为 379.48x10-3ind/m3。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7361 ;均匀度平均值为0.7686。本次 调查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中等水平。2008年12月调查经鉴定,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有9种。本次调查鱼卵数量 以斑鰶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77.4%,

16、本次调查共采到的鱼卵数量为969粒,仔 鱼为41尾。鱼卵平均密度为522 个/1000m3,仔鱼平均密度为20尾/1000m3。2008年3月调查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有11种,经济种类主要有鲷科、斑鰶、 褐菖鲉、前鳞鲻、多鳞鱚、鲬和舌鳎科等7种。本次调查共采到鱼卵3,438粒, 仔鱼72尾。以鲷科、斑鰶和褐菖鲉3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域鱼卵的平 均密度为1,261 粒/1000m3,仔鱼平均密度为26尾/1000m3。4、环境影响预测综合分析与评价(1)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从模型验证结果可知,模型结果基本上与实测值符合,模型可用于预测模 拟与工程评价。本海区水动力较弱,多数区域流速皆在0.1m/s范围内,流向变化幅度略大, 小于40,整体来讲,工程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