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896840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赞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涵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到达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开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

2、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沉寂。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假设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假设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

3、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驰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假设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

4、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到达目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那么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

5、,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假设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假设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开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二谛圆凇保谔岢摹岸鄣妊保加星康黛鄄荒芡牙胧老啵荒芡牙胧导噬畋旧淼囊馑肌跷魑晃或戏罘鹫撸

6、灾泄鹧绕涫庆谀媳倍诘撵坏泻苌畹牧旎幔乙灿腥险娴募小缒暧氡弊陟薪隙嗟慕哟阅切跋芯泳蛔乇竟樾摹保痪酢独阗始恰肪硪唬撵苁乔阈模谖弊陟笫痪踝吹摹洞筇拼蟀补鹿蚀蟮戮痪跏分谢故蘧痪醢簿幼艽锏健懊突伦悖旧哐澹缴裣坠炫绨玻尴簿濉钡木辰纭院螅哟侥献陟阅侵终婵彰钣辛讲幌喾粒暗巢瘢敲畹馈钡撵宸缬伤吹摹读婺莒肪退档溃骸拔抻锌缮幔谴镉性矗晃蘅湛勺。侵毡荆焕爰欧嵌嘶贸!逶瘫究眨痉怯校谏辜疲恢!寥舜锕郏胛锲牍扌纳嵊校未揽铡蛔湃纾嚼桶朔纾宰壤牵煊胱谕!痹谡饫铮跷饕翘噶恕翱铡庇搿坝小敝涞谋缰叵怠纱丝蠢矗跷撵凼羌劝恕跋芯泳蛔钡谋弊陟舶恕爸寥舜锕郏胛锲牍扌纳嵊校未揽铡钡哪献陟饬街朱岷掀鹄矗托纬闪送跷赜械摹耙约盼帧薄翱沼胁欢钡撵坌尴

7、胺绞。?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屡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

8、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单独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我们认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得到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

9、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打消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沉寂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无论在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中,主体都能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都能打消心中的矛盾、痛苦。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所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谢

10、灵运曾经说过的“性灵真奥,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引谢灵运语:“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在佛家而言,此性即是万物所共具的本体真如佛性,因此,性即是真,见性也就是即真。则,王维认为只有什么才是性,只有什么才是真呢?他说:“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上人又说:“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也就是说,性者,即空也。虚空即是我性;真者,浮也,浮幻即是我心之真。总之,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的。王维这种认识无疑是合乎佛教教义的。慧能?坛经说:“心量广阔,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

11、是。4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4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阔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设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5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假设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睿愧诰辰纭BR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之后,便自觉地清除因为执虚

12、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他是那样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概言之,变幻莫测,虚空无常既是诗人之真性,也是自然界万物之真性。在已复其真的诗人那里,即自然万物之真,便是见自然万物之性。所谓:彩翠时清楚,夕岚无处所。?木兰柴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大自然的一切

13、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斥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沉寂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

14、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幻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正因为“我之性已清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正因为“我之境已清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

15、,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沉寂之美之特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沉寂的境界。其次,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之间可以互为作用。就宗教体验而言,如前所述,佛教强调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尤其是大乘般假设空宗所倡导的“实相禅是以观照诸法性空的实相、体证真如佛性为究竟的。他们认为,观万物为空并不难,而应从空入假,即观真如本体虽空,但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