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3892607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一、判断题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B)正确 错误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正确 错误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B)正确 错误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A)正确 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A)正确 错误6、论语是“四书”之一。(A )正确 错误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B)正确 错误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A )正确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

2、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10、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3、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C.论语 D.礼记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C.学记 D.孟子17、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19、“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20、“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

4、,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21、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23、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24、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

5、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25、“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2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7、梁启超的籍贯是(B )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三、多项选择题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C.移风易

6、俗 D.以欲忘道30、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3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国学经典学习试题(一)下列诗句:1.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先天下之忧而忧, 。4. ,秋水共长天一色。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7、, 。6.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岐路, 。7. ,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8.安得广厦千万间, , 。9.沉舟侧畔千帆过, 。10.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 。11. ,夜泊秦淮近酒家。12.何当共剪西窗烛, 。13.剪不断, , , 。14.落红不是无情物, 。1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一、完成 。17.生于 ,死于 。18.亲贤臣, , ;亲小人, , 。二、你知道下

8、列诗句写的是谁或者是谁写的吗?在括号里写上他们的名字。1.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樨一点通。 ( )7.一骑红尘妃子知,无人知是荔枝来。 ( )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 )三、简答题:1.“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位作家?2.请你谈谈对岳阳楼记中传唱千古的名句的理解?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一、判断题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正确 错误2、论语是“四书”之一。(

9、)正确 错误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正确 错误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正确 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正确 错误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正确 错误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正确 错误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正确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10、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

10、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11、“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2、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14、世界上

11、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16、“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 )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17、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8、“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9、梁启超的籍贯是( B )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A.论语B

12、.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3、小疑则小( C )A.智B.聪C.悟D.愚2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 )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2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7、“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8、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三、多项选择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