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心得体会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891107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西医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西医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西医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西医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心得体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中医西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李琦1305033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 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 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 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

2、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 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 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 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1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 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 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 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 于中医学

3、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 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 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 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 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 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

4、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 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 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 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 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 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 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

5、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 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 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 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 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 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

6、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 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 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 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 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 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 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

7、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 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 客观化和规范化。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要排除来自思想意识或政治权力以及民众思想情绪方面的影响或干扰。中西医的科学 体制与方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目前只能非常客观地承认并尊重此一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必 须明确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目前只能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观预期或展望;2. 国家各级卫生主管行政部门对既往的卫生工作方针中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尤 其对所谓“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8、政策应进行冷静、全面、客观、合理的彻底检讨;一方面要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给予以中医药我主要构成部分的祖国医学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与扶持, 另一方面要反对民族虚妄主义,承认传统医学仅可作为现代与未来医学之一个补充性的组成 部分,予以适当的利用及适度的现代研究发展;避免医疗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3. 要特别注意尊重、保存与保护中医学、中医药事业的本色,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防 止其进一步衰落,甚或嬗变;4. 要立即改变现有的完全不合理之培养教育中医药事业后继人才之方针与方法,依照中 医药学的自身规律,大幅减少中医药院校而提倡真正有效的师徒传授沿袭之传承接代模式;5. 要从政策与举措上确保中医医疗机构

9、的中医特色的应有之发扬光大,而非在数量上的 勉强维持与扩充;6. 在摆正中医药事业位置与规模的基础上,由具权威资格的中医药学术机构有限量的审 定负有“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之使命的研究所及其附属教学与科研医疗单位。不允许社会 上随意假借“中西医结合”名义,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的大小医疗实体单位来鱼目混珠, 骗取钱财并由此而歪曲、丑化并进一步贬损了中医药事业,同时也有碍于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的未来发展前景。7. 目前,应当遵循“简、实、小、支”之原则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简单。任何科研工作一般均宜从先易后难做起。就中西医结合这一宏大而颇艰难、前景难测的 困难任务来说,只能从简易之处契入,逐步深

10、入、扩大战果。实用。从现代医疗的实际应用 状况出发,找准急需解决的医学临床与科研课题,组织精英力量予以突破。并由此实施“以 点带面”的战略战术。从小规模做起。无论科研单位及课题目标均宜从小做起。切勿急功近 利。功利动机过强必然会导致走向庸俗化的歧路。国家给予必要财政支持。宏观层面,此相 当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物理学研究,由国家政府全额财政负担;微观层面,即有实用价值之 应用科研课题的研究,譬如中药或其成药中有效成分之当代科学机理研究及其医疗实践开发 应用,则政府主管部门可给予适度财力支持,在取得成效的情形下,研究成果应在社会效益 与经济效益二个方面回馈社会。篇二: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

11、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 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 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 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 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

12、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 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 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1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 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 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 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 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13、重要组成 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 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 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 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 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 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 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

14、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 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 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 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 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 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 是以人体为研究对

15、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 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以上是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篇三: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 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 很好的了

16、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 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 观点。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 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 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 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 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这三个理 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 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