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880530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高二历史上学期月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上期12月月考高二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2“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

2、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3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4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儒道“三教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5有学者认为,宋明理

3、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6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主张格物致知B反对“天人合一”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D主张克服私欲7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C

4、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8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A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B西夏印刷技术落后C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D印刷术已普遍应用9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10唐诗

5、、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12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

6、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B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C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D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13 1919 年 8 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B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C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D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

7、式。”这主要是指()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15有学者评价孙中山的某纲领内容时认为: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据此判断这一纲领内容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

8、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17毛泽东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割据” 理论形成于()A中共创立时期B国共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8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A

9、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19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B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20 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C科教兴国

10、的伟大战略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21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水平B对外政策C世界潮流D科技实力22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23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

11、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人文精神出现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智者能言善辩24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提倡民本B呼唤仁爱C强调理性D倡导美德25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C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26 (德)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提倡努力工作B宣传新教地位C简化宗教仪式D鼓励发财致富27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