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387021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l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l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l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l 本文以(齐师败绩)

2、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二、阅读题l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l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l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l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l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

3、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l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l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l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l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l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

4、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伏焉 目的:判断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l 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l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

5、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l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l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l 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

6、简要概括。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l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l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l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