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862167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 年1911 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 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 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专心-专注-专业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 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 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 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 服饰影响较大。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 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2、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 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 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 15 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 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 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 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 15 颗,冠后缀东珠 7 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 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 袍清代只有皇

3、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 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 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 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 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 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 料。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 周围有一道冠檐。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

4、,每层贯东珠各一 颗,每层冠都有金凤,上饰东珠各 3 颗,珍珠各 17 颗,上 衔一颗大东珠。朱纬上周缀七只金凤凰,每只凤凰身上饰东 珠 9 颗,猫睛石一颗,每只凤凰的凤尾装饰珍珠 21 颗。冠 后饰金翟(雉鸟),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珍珠平排垂挂, 每行有 64 颗珍珠串联,这种装饰称作“五行二就”。冠后 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 条,末缀宝石。冠左右缀青色缎带。皇后夏朝冠以青绒制作, 其它造型与冬朝冠相似。清代皇后朝冠(选自大清会典图)朝 褂皇后朝褂均为石青色,用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上绣各 种纹饰。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都是穿在 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

5、,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 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非常华美。清顺治孝康章皇后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皇后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朝褂(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百官冠帽百官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原料多为宝石,颜色有 红、蓝、白、金等。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 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 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 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无顶珠者,即无品级。翎 子清代戴礼帽时,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一支 6-7cm 长的、 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这翎管主要是用来安插翎枝的。 清朝的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

6、,以花翎为贵。花翎用孔雀翎 毛,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就是指翎毛尾 梢的彩色斑纹。孔雀翎中,又以三眼最贵;蓝翎则以鹳羽为 之,无眼。清朝翎子的装法是将翎子拖在脑后。凉帽(传世实物)穿补服的官吏(清人关天培写真像)暖帽(传世实物)清单眼、双眼、三眼孔雀花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冠帽上的顶子(传世实物)补 服清代补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明朝官服的直接承袭,补 服是清代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也是清代的礼服。补服以装 饰于前胸及后背的补子的不同图案来区别官位的高低。皇室 成员用圆形补子,各级官员均用方形补子。补服的造型特点 是: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有五 颗纽扣,是一种

7、宽松肥大的石青色外衣,当时也称之为“外 套”。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皇族补服纹 样为:五爪金龙或四爪蟒。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文官一 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 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鶒鸂;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 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 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清万树园赐宴图中穿吉服袍外罩补褂的官员们亲王补子团龙(传世实物)武一品官补子麒麟(传世实物)武三品官补子豹(传世实物)武六品官补 彪(传世实物)文一品官补子仙鹤(传世实物)朝 珠朝珠源于佛教数珠。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因此,清 代冠服配饰中的

8、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关。按清代冠服制度, 穿礼服时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由 108 粒珠贯穿而成。每隔27 颗穿入一颗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佛头”,与垂于胸前 正中的那颗“佛头”相对的一颗大珠叫“佛头塔”,由佛头 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云和佛嘴垂 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 10 颗小珠。一 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男的两串在左,女的两串在右。 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此外还有翡翠、 玛瑙、白玉等。穿朝服、佩三串朝珠的清朝皇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 帝后像)清代朝珠(根据传世实物绘制,高春明绘)耳 饰清代耳饰分两大类,有流苏的为耳坠,无流苏的为耳环。

9、满族女子的传统风俗是一只耳朵上戴三件穿耳洞式的耳环。 清代耳饰,不仅质料高贵,色彩华美,而且形式千变。清银嵌珊瑚松石大耳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镶珠宝耳环(传世品)以绿松石及孔雀石制成的串饰(云南晋宁石寨ft西汉墓出 土)戴耳环的清代妇女(清无款人物堂幅)钿 子清朝贵族女子平日梳旗头,还有一种类似冠的头饰,叫 做钿子。钿子实际上是一种珠翠为饰的彩冠。戴在头上时, 顶往后倾斜。前后均以点翠珠石为饰。钿子的材质有金、玉、 红、蓝宝石、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绿松石、翠羽等。清点翠嵌宝石福寿绵长钿子清光绪镶珠翠碧玉双喜字青钿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簪、钗、步摇、耳挖簪、扁方 簪、钗、步摇、耳挖簪都有簪

10、首和挺两部分,在簪首以珠翠、宝石、点翠等工艺制成华美的花饰。清代的簪花追求精工写实,尤其工细复杂的是镀金点翠镶嵌珠宝翠玉的花 簪,内容有九子玩花、蝴蝶闹春、双龙闹珠、五福捧寿等等。 耳挖簪一般在簪挺的中段施加纹饰,有珊瑚珠嵌成万寿平安 如意文字、金点翠嵌东珠寿喜盘长等等各种花式。扁方一般 为长方条形,有沉香木嵌珠翠碧玺花鸟,玳瑁嵌金、珠花凤 等繁缛精工的花式,也有平素光洁,以呈现玉质为主的翠玉 扁方,显得晶莹高贵。清银镀金点翠嵌珠宝花蝶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珊瑚珠玉步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白玉嵌珠翠碧玺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银耳挖簪(ft东嘉祥元曹元用墓出土)金镶玉步摇护指、搬指与戒指

11、满族女子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习由来已久,贵 族女子留长指甲,用金片或白银铸成的指甲套来护指。清代 用金银作成的指甲套,纹饰极为华丽。搬指原是古代射箭钩弦的,清代的搬指则是贵族男子戴 于右手拇指上的饰物(也有左右拇指都戴的),多以翡翠、 碧玺、玛瑙、珊瑚、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制作。有 的刻有御题诗词,有的巧制纹饰,或朴素无纹。清代的戒指用各种不同珍贵材质精工巧作,有金龙赶 珠、金凤戏珠、镂空嵌珠梅花、镂空花卉草虫、平安如意等 精美绝伦的纹饰。清慈禧太后着色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江苏扬州市郊清墓出土金护指清玳瑁嵌珠宝花蝶指甲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翠玉搬指/清翠玺搬指(台北故宫博物院

12、藏)清开金镂空古钱纹戒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荷包香囊按满族人的传统习俗,外出行猎时都在腰间系挂装食物 的皮囊,便于在远途中充饥。后来,他们仿效汉人用绫罗绸 缎等丝织品制作荷包、香囊、褡裢、火镰袋、扇套等既实用 又有装饰意味的小挂件,佩挂在腰带两侧。而女子则把荷包、 香囊等挂在钮扣上,后来又有镜套、牌套、表套等织绣小件。彩绸荷包(传世品)着便服、挂什件的男子清香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烟荷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织绵荷包(传世品)瓜皮帽瓜皮帽是以六瓣合缝的便帽,也称“小帽子”,取其六 合一统之意,创自明朝。其质料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 多为黑色,里子用红色,讲究的还用锦缎滚边。这种小帽形 式很多

13、,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都是硬胎, 内衬棉花;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起来装入衣袋里。便帽上有“结子”,结子一般是用红色丝线编成 的,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流行而变;也 有不用帽结而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的。帽缘正中,另 缀一块四方形的帽准作为装饰,这种帽准一般多用玉,也有 用碧霞珠宝的。戴小帽的男子(传世图照)马 褂清代男子一般的装束是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 长腰带。马褂长至肚脐,左右侧缝和后中缝开衩,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有的袖长过手,有的袖长仅至手腕,开襟 形式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女式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 手臂长的)、舒袖(袖不及手臂

14、长的)两类。衣身长短肥瘦 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 并用花边镶饰。琵琶襟马褂(传世实物)穿对襟马褂及行袍者晚清刺绣对襟女衫晚清天青纱大镶边右衽女马褂(传世品,国家博物馆藏) 马 甲 清朝男式马甲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都有立领。多纽式的马 甲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穿脱很方便。马甲四周和 襟领处都镶异色边缘。女式马甲的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 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外面。工艺有织花、 缂丝、刺绣等。花纹有满身洒花、折枝花、整枝花、独棵花、 皮球花、百蝶、仙鹤等等,内容都寓有吉祥含意。清中后期, 在马甲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加多层 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更在下摆加流苏串珠等装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