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3858311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资料】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测试含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鲁教版化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解析:放热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吸热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A选项错误;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压强、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与反应放热或吸热无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盖斯定律表明:焓变与反应过程

2、无关,只与反应始态和终态有关,C选项正确;同一反应的H不因反应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选项错误。答案:C218 g焦炭不完全燃烧生成CO和CO2,所得混合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已知:2C(s)O2(g)=2CO(g);HQ1、2CO(g)O2(g)=2CO2(g);HQ2(Q的单位为kJ/mol),则与这些焦炭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kJ)是 ()A.Q2 B.Q2C.(Q1Q2) D.Q1解析:n(C)1.5 mol,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混合气体中,n(CO)1.5 mol0.5 mol,与炭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即为0.5 mol CO燃烧生成CO2放出的热量0.5 mo

3、l kJ。答案:A3(2010福建高考)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研读下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K闭合时,d电极反应式:PbSO42H2O2e=PbO24HSOB当电路中转移0.2 mol电子时,中消耗的H2SO4为0.2 molCK闭合时,中SO向c电极迁移DK闭合一段时间后,可单独作为原电池,d电极为正极解析:本题考查铅蓄电池,意在考查考生对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所涉及的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图示,为原电池,a为正极,b为负极,为电解池,c为阴极,d为阳极K闭合时,d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PbSO42e2H2O=PbO24HSO,A项正

4、确,根据铅蓄电池的总反应知该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2e,则电路中转移0.2 mol电子时,中消耗0.2 mol H2SO4,B项正确;K闭合时,中SO向阳极(d极)迁移,C项错误;K闭合一段时间后,c电极析出Pb,d电极析出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此时可以形成铅蓄电池,d电极作正极,D项正确答案:C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且不影响产气量镀层破损后,白铁(镀锌的铁)比马口铁(镀锡的铁)更易腐蚀电镀时,应把镀件置于电解槽的阴极冶炼铝时,可以电解熔融态的AlCl3钢铁表面常易锈蚀生成Fe2O3nH2OA BC D解析:因为锌置换出铜后,构成

5、原电池,反应加快,但消耗一部分锌,产气量减少;金属的活动性锌铁锡,故白铁比马口铁耐腐蚀;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时不导电,无法电解,工业上是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制金属铝。答案:C5双选题下图所示能够组成原电池,并且能产生明显电流的是 ()解析:首先按照构成原电池的条件,B、C、D能形成原电池,但D无明显的电流产生。答案:BC6下列关于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料电池的优点是能量转化率很高,反应物不必全部储藏在电池内B电解质为KOH,氢气和氧气构成的燃料电池在放电过程中KOH溶液的浓度不变C电池充电时,原电池的正极变成了电解池的阳极D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反应为O24e2H2

6、O=4OH解析:燃料电池能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两极反应物可在电池工作时再充入,故A对;因为氢氧燃料电池反应后生成水,故KOH浓度减小,B错;充电时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阳极,C正确;吸氧腐蚀正极是氧气得电子,反应为O24e2H2O=4OH,D正确。答案:B7(2011上海高考,有改动)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I2(g)H2(g)2HI(g)H9.48 kJmol1()I2(s)H2(g) 2HI(g)H26.48 kJmo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54 g I2(g)中通入2 g H2(g),反应放热9.48 kJB1 mol 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

7、.00 kJC反应()的产物比反应()的产物稳定D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低解析: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利用盖斯定律可得出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35.96 kJ;同一种物质的能量在相同条件下,能量一样多,同样利用盖斯定律可得出选项D正确。答案:D8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 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330 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H为 ()A1780 kJ/mol B1220 kJ/m

8、olC450 kJ/mol D430 kJ/mol解析:本题考查反应热的有关计算。在化学反应中断键需要吸热,而形成新的化学键需要放热。由题意的1 mol S(s)和3 mol F2(g)形成S原子和F原子共需要吸收能量是280 kJ3160 kJ760 kJ。而生成1 mol SF6(g)时需形成6 mol SF键,共放出6330 kJ1980 kJ,因此该反应共放出的热量为1980 kJ760 kJ1220 kJ,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H1220 kJ/mol,选项B正确。答案:B 9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粉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B由C(石墨)C(金刚石)

9、;H11.9 kJ/mol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在25,1.01105 Pa时,2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g)O2(g)=2H2O(l);H571.6 kJ/molD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解析:A项中硫粉变为硫蒸气要吸热;B项中石墨更稳定;D项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答案:C10双选题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以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分别向两极通乙烷和氧气,电极反应为:C2H

10、618OH=2CO12H2O14e;7H2O3.5 O214e=14OH。有关此电池的推断错误的是 ()A通氧气的电极为负极B参加反应的O2与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72C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下降D在电解质溶液中CO向正极移动解析:通氧气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作正极;负极失电子后,负极板及周围带正电荷,故CO应向负极移动。答案:AD11将0.2 mol AgNO3、0.4 mol Cu(NO3)2和0.6 mol KCl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在一极上析出0.3 mol Cu,此时,另一极上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 ()A4.48 L B5.6 L

11、C6.7 L D7.8 L解析:由于AgCl=AgCl,故溶液中溶质为0.4 mol Cu(NO3)2,0.2 mol KNO3和0.4 mol KCl,当析出0.3 mol Cu时,转移0.6 mol电子,此时溶液中0.4mol Cl全部转化为0.2 mol Cl2,再生成氧气0.05 mol,共生成气体0.25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5.6 L。答案:B12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铝反应产生电流。电池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

12、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C以网状的铂为正极,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该电池通常只需要更换铝板就可继续使用解析:从总反应中可知,Al失去电子,O2得到电子,负极反应式为4Al12e=4Al3,正极反应式为6H2O3O212e=12OH。工作时,电子由负极(铝电极)流向正极(铂电极),电流方向与之相反。答案:B13某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NaCl和H2SO4,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该混合溶液时,根据电极产物,可明显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阴极自始至终只析出H2B阳极先析出Cl2,后析出O2C电解最后阶段为电解水D溶液pH不断增大,最后为7解析:电解质溶液中,n(Na)n(

13、Cl)n(H)n(SO)3321,开始电解产生H2和Cl2,产生H2和Cl2的同时,生成OH中和H2SO4,且OH过量,最后是电解水,因而最后pH7,阴极只放出H2。三个阶段分别相当于电解HClNaClH2O。答案:D14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若图乙中横坐标x表示通过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表示反应生成Cu的物质的量BE表示反应消耗H2O的物质的量CE表示反应生成O2的物质的量DF表示反应生成H2SO4的物质的量解析:图甲相当于是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电解方程式为2CuSO42H2O=2CuO22H2SO4, 当转移4 mol电子时,消耗掉水2 mol,生成的Cu、O2和H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1 mol、2 mol。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