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3)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385329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 (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出师表 (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出师表 (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出师表 (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出师表 (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师表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 (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诸葛亮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难点 1、重点 A、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A、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B、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崩殂 疲弊 陛下 恢弘妄自菲薄 以塞 驽钝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郭攸之 费祎 行阵和睦 长史猥自 夙夜忧叹 以彰其咎咨诹 以遗陛下 斟酌损益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 1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

3、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三、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翻译第2段。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

4、明的治理。 4、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

5、,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 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翻译第89段。 效:重任。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 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四、小结 1、古今异义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2、一词多义效 重任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 不效则治臣之罪。感激 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感谢。 臣不胜受恩感激。3、词性活用 光 :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 恢弘志士之气。良实: 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优劣: 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亲: 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远 : 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慢: 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4、通假字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

7、二十有一年矣。5虚词以 介词,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 表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 以 。 受命以来。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三、分析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2、关于文章的脉络。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说:一是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的显示

8、出来了。1)诸葛亮跟后主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之间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出师后国内政局就成了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个问题解决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表中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2)北伐的决策是诸葛亮的决策。作者在这篇抒情式的表里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

9、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之人。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君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3、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

10、。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4、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5、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6、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A、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B、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7、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11、? A、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8、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

12、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9、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10、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1、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

13、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3、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1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15、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