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84731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课题 教 学 目 标 课时 愚公移山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知识目标 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情感目标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 授课时间 11.1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

2、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

3、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授课(备课)人 林华平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同学们的偶像入手提问,引出毛泽东曾经倡导学习“愚公精神”,从而引出题目:愚公移山。 二、阅读探究:读故事 三、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四、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愚公? 教 学 过 程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

4、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5、?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

6、人? 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 “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

7、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 大智若愚 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有数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

8、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路: 敢于迎接挑战;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志当存高远;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 团结就是力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 2、补充资料: 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

9、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 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同: 过渡: 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 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

10、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 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 与同桌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 学生自由回答 六、总结升华 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

11、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愚公移山 家人: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对比突出 遗男:跳往助之 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精神: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决心和毅力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能把一节文言文讲的如此的风趣并且带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开拓思路,大胆发言,体现了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对于文本的熟悉、对于故事的认识和把握的精巧和深入。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对于文本的鞭辟入里,使教师的课堂游刃有余,圆转如意。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字词和文学常识性的知识之外,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同样重要。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高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宽广的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飞翔。 板书设计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