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384702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精品文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练中促记 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拓展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为能。”传说尧年老,咨询部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经受了考验,摄位行政。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拓展 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

2、、伯、子、男,凡五等。”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4(2016全国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

3、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6(2015全国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拓展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其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

4、正、贤良文学、秀才(东汉改称茂才)、孝廉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10(2017全国卷)母忧是指母亲

5、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6、。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14(2017全国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16(2016全国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7.“封建”“封邦建国”,即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拓展 “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

7、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8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19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拓展 汉书外戚传中记

8、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20.皇上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拓展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另有自称太上皇的,多自行主持要政,始于北魏献文帝传位于孝文帝。此种传位,在当时称为“内禅”。21(2016全国卷)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2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

9、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拓展此制始于西汉,后历代沿称,亦省称“太子”。23(2016全国卷)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4(2015全国卷)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拓展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25(2015全国卷)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拓展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称。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

10、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26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拓展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27.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子”,九卿之一。( )拓展宗主,始于秦,汉沿置。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宗室、外戚有罪,须由其批准,才能处治。历代职掌略同(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8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拓展三

11、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29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拓展分左、右丞相,右丞相居上。汉初沿秦制,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西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时,“三公”权利大减,而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为正副职首长的尚书台掌管了国家实权。30(2016全国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

12、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31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拓展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32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隋唐“三公”参议国事,但仅为虚衔。( )拓展宋代司徒为宰相等官的加官,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33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拓展宋代分宰相之权,以枢密使掌兵权,称为执政,其地位仅次于宰相。34中书令,历代多为宦

13、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拓展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35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拓展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36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拓展自东汉始,尚书省成为行政的总负责机构,魏晋以后,尚

14、书事务益繁,便分曹办事,后来曹变为部,至隋代推行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正副首长分别为尚书和侍郎。部下设司,司的正副首长分别为郎中和员外郎。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更为重要。37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拓展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38(2017全国卷)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9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15、 )拓展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洪武中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40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41“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拓展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42“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