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844565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指导预习。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2)了解课文内容。(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权变等。(为什么古

2、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二、设疑导引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三、讨论释疑。小结: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

3、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

4、效果。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

5、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

6、果。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明确: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1人物和主题思想。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

7、,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 体。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

8、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3表现手法。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三、布置作业完成揣摩运用【篇二】(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二)

9、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主要是两点: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

10、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第二课时(一)讨论: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

11、、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两点: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