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835206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周测卷语文周测二 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万卷周测二考试时间:150分钟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

2、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

3、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

4、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

5、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

6、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7、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辨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

8、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姓名日张禄。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官。范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 ”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

9、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以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滑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

10、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资治通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告其相魏齐 归:回国 B.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 荐:推荐,举荐 C.再辟地千里 辟:开辟 D.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 附:依靠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范雎有谋略的一组是( ) 能出我,我

11、必有厚谢 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 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莫肯乡秦耳 赵强则附楚韩.魏因可虏也 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 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原为魏国人,曾遭受魏国宰相魏齐笞击,被打断了肋骨打碎了牙齿,装死被抛厕中,后在看守与郑安平的帮助下逃脱,后由秦使者偷带回秦国。 B.秦王在离宫召见范雎,范雎却故意走错道路,并用身体去撞秦王,由此获得秦王的赏识,并连续三次向秦王献策。 C.范雎认为,凭借秦国的强大,对付各国应易如反掌,但秦国却闭关坐守十五年,不敢派兵出击崤山以东,根源在于穰侯魏冉的谋略与秦王本身的失误。

12、 D.范雎认为,秦国欲称霸天下,须控制中原的韩.魏,威逼楚国.赵国,楚国.赵国一旦归附,齐国就会惊慌失措。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译文:_(2)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2题。阮郎归 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

13、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_,_”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3)杜牧赤壁中“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 (2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将军赋采薇戴安澜任第73

14、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