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83386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学科简介-XTBG(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学科简介二级学科中文名称:生态学英文名称:Ecology一、学科概况(1)学科历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生态学专业于 1986 年获硕士研究生招生 资格,2001 年获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并于2003 年3 月正式开始招 生。生态学是版纳植物园三大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学科, 该专业包含了版纳植物园最精干的在职研究力量,已培养了大量的博 士、硕士研究生,许多研究成果发表在包括 Nature,Ecology letters, Ecology,PNAS 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目前,版纳植物园在亚洲热 带生态学研究上已成为学术核心和引领机构。(2) 学术队伍构成本学科现

2、有正高职研究人员 16 人,副高职研究人员 16 人,中 职研究人员22人,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千百万人才”2 人、 国家基金杰青资助的科技人员1 人。该专业特聘外籍全职教授2 名、 副教授2名。导师队伍由10名博士生导师,14 名硕士生导师组成。 目前在读学生112人,其中博士 38人(外籍4名),硕士 74人(外籍2 名)。另外,还有16 名研究生导师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学 生 16 人。本学科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适当,是一只学 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3) 科研项目和成果版纳园的生态学研究已经在国内外生态学尤其是热带生态学界

3、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该研究领域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正式 发表论文900多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335篇,并有88篇论文 发表在一二区间的刊物上,有 100 多篇论文发表于同领域前 15%的 SCI 期刊上。已完成的科研项目113 项,总经费9956 万元,其中国 家级项目32项,总经费1430万元;省部级项目64项, 8062万元。 目前在研项目121项,总经费4591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7项, 1963 万元;省部级项目58项, 2277万元。(4) 科研环境条件自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已 经积累了较好的研究设施和条件,目前主要依托的研究平台和支撑

4、系 统包括: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国家站)、哀牢山亚热带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国家站)、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研究站、生物 地球化学实验室、版纳植物园中心实验室、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 区域中心、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热带植物标本馆以及西双 版纳 20 公顷热带雨林动态监测大样地等。在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各 级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这些研究平台的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 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能够确保完成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 长期研究(包括生物、土壤、水文、气象),并支持生态学学科方向的 研究组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5) 人才培养情况与 1998 年刚进入知识创新工程时相比,我

5、园具有博士学位科技 人员已从2人增加到63人,其中外籍博士 5人;创新研究组PI从8 人发展到23 人;博士学位授予点从无到拥有植物学、生态学2个授 予点和1 个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从10 名硕士研究生发 展到近 200 名的博士、硕士生的规模。此外,还诞生了一批科学院的 “百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基金杰青资助的科技人 员。目前生态学专业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 16 人(外籍 4 人),与中国 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6 人。至今,我园生态学博士培养点 毕业生共 272 人,硕士 201,博士 72,目前在读 112 学生中博士 38 人(4名外籍),硕士 74人(2

6、名外籍)。二、学科内涵与特色该专业立足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生态系统,开展包括热带、亚热 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机制,重要生态学现象的生物学基础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探讨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并开展受损生态系统的 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研究。目前,我单位在生态 学领域所形成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五个学科方向:1、植物生态:学科带头人有曹敏、唐勇等。基于森林生态系统 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热带、亚热带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功 能和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响应,探讨生物多样性的 形成和维持机制。 着重研究:不同功能类

7、群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 应;在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的基础上,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进化与生态 适应、生态位分化;逆境如低温、干旱和强光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和 光保护机制;入侵植物的生理生态及进化机制;稀有、濒危植物的生 态适应机理;植物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机理;基于植物功 能性状和系统发育研究森林群落物种组装和共存机制2、全球变化:主要学科带头人有周浙昆、张一平、刘文杰等。 近年来主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平衡的相互关系,已经在热带 雨林、橡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设置了3 座铁塔,布置 通量监测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和多种相关监测,并开展了长期监 测,设置了“干旱对热带雨林碳循环影响”

8、的长期生态学人工控制实 验以及“亚热带土壤呼吸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长期生态学人工控制 实验。并通过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古气候演变的研究,探索喜马 拉雅隆升、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演变等重要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演变 的影响。3、植物生理生态:主要学科带头人曹坤芳研究员。利用植物生 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热带亚、热带自然和人工陆地生态系统中植 物的格局和过程的机理,特别是不同植物生态功能组的生理生态功能 和适应性,植物对胁迫环境和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性,植物功 能性状的进化、植物水力结构、水分传导及其与叶片结构和功能的关 系和生态适应,重要濒危植物导致濒危的生理生态学原因。利用树木 年代学技术,研

9、究气候历史和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方 向把植物生理的理论与技术与生态学研究紧密结合,可以揭示生态格 局与过程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4、进化生态学:主要学科带头人有陈进、Charles H. Cannon Jr、 杨大荣、张玲、彭艳琼等。研究人员结合野外生态研究工作、应用保 育工作、基因组信息学研究、模型构建,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等多学 科研究手段,以推动亚洲热带森林的基础研究及应用保育。主要体现 在:1)通过分子生态研究结合模型构建,了解东南亚的动态生物地理 历史;2)使用第二代 DNA 测序技术和前沿的基因组方法研究热带树 木,了解其基因组演化过程;3)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

10、遥感技术,及构 建生态经济模型,探讨人类经济利益和森林保护所产生的冲突的解决 方案。5、恢复生态学:主要学科带头人有刘文耀、刘文杰等。以我国 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退化山地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理论、实验及 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热带、亚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外来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 (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等)的诊断及 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环境变化的生物指示作用;同时,开展退化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生态系统的组 装与集成技术的研究,建立生态系统持续利用的可行模式,积极为我 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作贡献。三、培养对象与目标培养对象:该学科培养对象应具备生态学或相关学科专业本科或 硕士研究生能力及水平。培养目标:具备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 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可适应 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较好综合素质和创 新精神,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 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