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382645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课标,说教材”是我们永远的基本功一、把握课标和教材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研课标、说教材活动?王敏勤教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说,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年,但大部分一线教师不习惯于深入地研究和学习课程标准,也不知道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也不习惯于研究整个学段和一册书的内容。而是习惯于对某一个知识点和一篇课文深钻细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习惯对一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所以虽然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效率依然很低。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扎进课本里,就像走进了一片森林,不知道整个森林有多大,离出口还有多远,路在什么地方。如果在飞机上看就很清楚,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研究课标就好比出发前先研究地图,在低飞的飞机上看森林、看城市,整体面貌和路径就非常清楚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四个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个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个体现),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三个规定),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两个建议)。 “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王教授语)所谓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

3、(学生学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两大方面:老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这几年我们注重了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是个很大的进步,课堂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而变为“先学后教”,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但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

4、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目前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教师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许多老师是在“教教辅”而不是“教课本”。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老师不用任何教辅资料只用一本课本能不能教好学?教师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编一些题来做?现在好像很少有“一本课本决胜负”的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教辅减下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老师并没有独立完成一个学段的教学任务,而是搞分年级教学。这种分年级教学的做法,使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的理解整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整的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所以在教学时只能跟着感觉走。教第一册不考虑第二册的内容,教第一单元不想第二单元的事,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的割裂

5、,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现在有些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往往把教师固定在某一年级,如有的教师多年一直教低段英语,而很少教高年级英语。有的多年一直教高段英语,而教不了低年级英语。有的校长为了保证升学率,教初三毕业班老师年年就是那几个人,换了别人校长不放心。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师熟悉某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却不利于教师把握某个学段的教材。有经验的校长都知道,送过多年毕业班的老教师和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是不一样的。送过多年毕业班的老教师即使在教初一第一册时,他讲到某一部分知识时头脑中就会产生联想:在初

6、二的哪一部分知识与这一部分知识有关系,在初三哪部分知识与这一知识有关系。而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头脑中不会产生这种联想。教第一册不想第二册的事,教第一单元不想第二单元的事。不能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所以我更主张教师要大循环,有利于把整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统筹。二、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

7、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扣纲扣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

8、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

9、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

10、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替换教材的例子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拓展教材的主题一般说来,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英语阅读材料,有的是讲环境保护的,课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结合本单元话题语言材料,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本次学案修

11、订的重大变革要求编者重视写作)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要素性课程资源。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

12、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特别是英语与语文同是语言学科,在教学上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字词句篇,只不过是语法、以及东西方文化上存在差异。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

13、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如self-check部分的自测与拓展,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超出教材”了。三、如何利用知识树解读课标和教材王敏勤教授指出: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他认为绘制“知识树”和教材解说是解决教师驾驭教材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观点,我县在下步的“研课标、说教材”活动中,将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方式。在学校层

14、面开展,要在统揽学段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单元绘制知识树以及做相应的教材解说,促使教师驾驭学段教材,把握学段目标定位。知识树绘制及相应的教材解说,应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问题: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的意义教师通过对单元知识树的绘制及相应教材的解说,不仅使其加深对课标的理解、教材的准确把握,而且会有效提高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合理整合教材的水平,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因而,学校要引导教师按照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要求,即要轰轰烈烈、又要扎扎实实的开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科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达到高屋建瓴、准确把握、合理整合和灵活处理的目

15、的。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范围教师工作很辛苦,每天应处理的事情比较繁杂,因而,钻研教学内容,绘制知识树及解说教材,必须与其本人实际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吻合。我们认为,用绘制单元知识树及对相应教材解说,来替代教师的单元备课,这样既不加重教师的负担,又会使其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对学校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教师教哪个学科哪个年级,就绘制和解说哪个学科哪个年级的教材;二是要求教师按单元绘制知识树和解说相应的教材为主(其它知识结构为辅),同时取代单元备课;三是要求教师站在学段课标和教材的高度,不能仅仅盯在所教年级的教材上,要从学段教材整体上把握,理顺知识结构脉络。在处理本单元教材中,以便使学段知识前后贯通,找准

16、新知识的生长基础,方可使单元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四是学校要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一套学段教材和学科课标,以便教师在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中熟悉和准确把握相关具体内容。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内容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内容是一致的,按照绘制图解说教材,具体内容我们从五方面提出要求:1.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要站在学段课标和教材高度,绘制出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学段相应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是教师必须绘制的一棵树),同时在教材解说中,说清楚该单元教材内容在学段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哪些(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对后续知识学习会产生哪些影响(展望知识的拓展趋向)。按照课标对本单元所涉及知识体系(或知识板块)的总体目标,确定本单元教学的具体目标。2.绘制和解说要抓住教材的“点”和“眼”。教师绘制单元知识树,要突出教材的四个“点”一个“眼”(这是教师要绘制的第二棵树)。即要绘制和解说清楚本单元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易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