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重点总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382601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重点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定义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 区域规划的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 展 区域规划的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 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 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 1、自

2、然区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海岛开发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等。 2、经济区区域规划: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等。3、行政区区域规划:如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等。4、社会区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甘南藏区发展规划等。 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 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建设的安排2. 前瞻性:规划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出的筹划3. 动态性:人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因此针对未来的规划总是要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或情况的不断变 化而做出

3、调整 综合性1. 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到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2. 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 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 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 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 战略性1. 规划时间跨度长,2030 年2. 规划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 规划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4. 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 地域性(1)规划具有地方特色。(2 ) 规划要保持地域界限的完整性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二二在一定

4、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 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资源的分类1. 按照赋存条件地上资源,地下资源2. 按照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3. 按照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动物,鱼类等),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再生可将自然资源划分为三类1. 可再生资源:太阳辐射、风、海潮、水力、地热、温泉等,可往复不断地利用。2. 可更新资源:动植物资源,有生命周期和一定的更新速度,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开发利用。3. 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形成周期以百万年计,随着人们消费而减少,应节约使用。 适度

5、人口:处于区域经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数量即为适度人口,此时劳动力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收益的下降 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 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自然资源评价原则1. 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要求出发进行评价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 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 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评价方法1. 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常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2. 关于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

6、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3. 关于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影响特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次序、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效率和地域产 业结构4. 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方向的评价5. 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6.第三章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 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区域地位一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环境容量一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水、土、矿藏等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有限的。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

7、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 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二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经济梯度: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从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W.W. ROSTOW,美国经济学家在其I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 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成长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没有现代科技,资源过多地配置在农业,家族和氏族在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生产 力水平很低,人均收入仅够维持生存。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

8、段转变的过渡阶段 (3)起飞阶段障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均 收入大大提高。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自动持续成长”。 (4)向成熟推进阶段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铁路建筑、钢铁工业、及大量使用钢 铁的通用机械、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电力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生产。(汽车工业部门空前繁荣)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居民追求时尚个性, 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

9、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以包括以劳务形式、 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1平衡发展战略 (1)规划中的平衡一般指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处于大体相 当的状态。 (2)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原则之一。 ( 3)实践表明,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很难统一。 2 、不平衡发展战略 (1)思想基础: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 恒的。人为地创造平衡是不合理、不经济的。 ( 2)不平衡的原因 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规模经济

10、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 (3)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两种观点 不平衡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通过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 3 、梯度推移战略(1)经济梯度: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2) 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从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3) 经济梯度的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创新活动。4) 推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镇系统逐步转移的。5) 梯度理论强调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强调区际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对平衡布局理论的批判和否定6) 理论尚不成熟,固化发展梯度,落后地区恒落后。区域规划的目标体系区域规划中区域发展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类。总

11、体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概括,一般只用1-2 个具体指标,加上适当的描述来表达。具体目标是一系列指标体系,它要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反映。具体目标的设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_1、经济目标(1) 经济总量指标:如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 2)经济效率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主要物资消耗定额等。(3)经济结构指标: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就业比例2、社会目标(1) 人口总量指标( 2)人口构成指标: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3)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食物消费量、人均寿命、每万人平均医生数量、婴儿成活率等。(4)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教育

12、普及程度、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每万人拥有各类文化、 体育、娱乐设施等。3、建设目标(1) 空间结构指标:城镇首位度、城镇集中指数、经济发展均衡度、各类建设用地结构等。(2) 空间规模指标:各类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等。(3) 建设环境质量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人口毛密度、人均绿地面积第四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 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1. 极化效应

13、( 1)原因:规模经济效应 聚集经济效应(2) 作用:经济效益提高2. 扩散效应(1) 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对原材料的需求促进区域农业和初级加工工业的发展 为区域提供技术支持(2) 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劳动密集型工业 资源密集型工业 污染企业( 3)政府调节作用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1. 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既是城镇,又要有推动型的工业体系。2. 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变动趋势,选择推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 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3. 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通常不是在原有城镇的建成区,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

14、边缘。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 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4. 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主要功能:启动型工业,同时也要是创新中心,社会交往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5. 增长极的体系,考虑各级增长极的分工6. 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1.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核心边缘理论的积极意义是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乡村,在规划实践中 可供借鉴。(1)任何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使城镇周围区域和 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

15、中心(3)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4)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其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带动边缘区 域的发展2. 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可变的。区域规划中,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的潜力, 应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1)核心区域:应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巩固和加强其金融、信息、商业,科技等产业的领 先地位,适当向外围地区扩散工业和人口,控制核心区域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拥挤及环境质量退化现象。要改善核 心区域大城市交通系统,完善卫星城镇体系。(2)上过渡区: 要调整陈旧的产业结构,以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作为主导部门的发展方向, 搞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密切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与协作,更多地吸引核心区域的投资和外迁企业(3)下过渡区:宜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部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并通过调整布局,发展与 核心区域互补的经济等手段,使其重新获得增长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