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80352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语言游戏活动虫虫虫虫爬教案反思 关键包含了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经过游戏和演出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虫虫虫虫爬教案吧。活动背景: 儿歌虫虫虫虫爬简单、有趣,每一幅图画联结起来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分格漫画,陆续出场的角色将儿歌内容一波一波地推进。采取了循环儿歌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很有利于幼儿进行预计。同时在知识经验方面,还展现了不一样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用“爬、飞、跳、游”等动态词描绘了小动物的活动方法

2、。 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让老师依据不一样的年纪层次调整活动的设计,重新组织重、难点,这对于幼儿老师来说也是一次不一样平常的“经历”。这一活动设计我们依据儿歌的节奏框架,在难度和关键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它更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依据语言学习领域里提倡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她们想说、敢说、喜爱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主动应答的环境,激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示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目标: 1.经过游戏和演出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3.体验参加游戏带来的愉快。4.使儿童们感到愉

3、快、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活动过程: 一 听音乐模拟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 率领幼儿听音乐模拟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法。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她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想。率领幼儿模拟小动物,即使这个步骤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停适应新的动作模式,所以老师的示范、激励等策略由而

4、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 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能够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能够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率领幼儿集体学说。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能够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部分

5、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所以,这个步骤我不停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经过这一步骤,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 请幼儿比较第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觉其中的小秘密吗?” 2 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能够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 出示

6、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步骤关键是处理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因此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步骤中单独处理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步骤中慢慢地消化了解。4.第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

7、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到底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儿童在干什么?哦,儿童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一样,所以一系列的提问采取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络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进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个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 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一样的走路方

8、法,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法。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改变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对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2.部分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图片,大家能够挑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要求: 1 新儿歌中几个小动物走路方法要不一样。2 贴图片的时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线后面的图片应该和后一幅分格线前面的图片怎么样?你的新儿歌能不能连贯地讲下去。 幼儿分别操

9、作。3. 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 这个大步骤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加好地迁移作品经验。这也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主要手段。这种讲述迁移更加好地帮助幼儿把书本经验转化为实践生活经验。同伴之间的合作,创编出一个个有趣的儿歌。一个幼儿的表述,有启发了其它幼儿的想象,开拓了思绪,从而引发更多的新组合 。活动反思:一 思所得1、分析幼儿年纪特点及活动的意义。中班幼儿有其显著的年纪特征,很喜爱模拟,而且模拟的很出众,这首儿歌中提到的几个小动物的走路方法孩子们全部已经熟悉了,在活动中能够让幼儿跟随有节奏的的音乐尽情的模拟小动物走路的姿势。在这一步骤中,孩子们全部爱好很高,能大方

10、演出模拟,而且在游戏中个个玩的不亦乐乎,活动气氛高涨。之因此选择这首诗儿歌是因为我以为我班的幼儿已经做好了学习的经验准备。此次活动的高潮部分在于引导幼儿主动创编,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让每个孩子将原有经验和散文诗相结合进行仿编,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2、.对重难点的把握。 为了让活动更含有挑战性和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活动重难点方面笔者定位为:在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基础上,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并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学习仿编儿歌。活动中对儿歌的了解和掌握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困难。难点应该在幼儿最终创编这个步骤。所以我们采取了集体创编先,幼儿小组、部分创编后,并结合图片的辅助材料来帮助幼儿很好

11、地处理这个难点。3.活动过程和方法的组织。 在这次活动中着重表现的是游戏激趣、互动提升、创编表示这3个过程。在第一步骤游戏激趣中,借助于音乐旋律、老师的提醒语、幼儿的动作参加很好地调动了她们的经验回想,直接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在第二步骤互动提升中,借助图片学习儿歌,幼儿由此进入了互动的步骤。前三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内容简单、节奏有趣。幼儿能够感受首尾呼应的句式。把分格线放在了第三幅中处理,是想让幼儿带着前两幅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后面的步骤。在学习后两张图片的内容时提问采取了递进的形式很好地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吸引幼儿,很自然地把幼儿推向主体地位,充

12、足调动了幼儿的主动参加的热情。在第三步骤创编表示中,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加好地迁移作品经验,是对儿歌韵律和节奏学习次巩固性练习,并和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二 .思不足。 在最终创编活动中,我期望幼儿能依据儿歌的句式节奏来创编,加上图片的经验帮助会使幼儿的创编有了更多的出色、有趣和可爱之处。幼儿的想法是拓展的、开放的,但在表现时出现了和语言表述的脱节和部分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有部分幼儿内向胆小而不愿主动参加到儿歌的创编活动中,分析原因:1.材料提供的有限性局限了幼儿的创作和表现。2.语言技能的支撑不够,局限了幼儿很多表示。 我的疑问:创编作为难点,强行需要幼儿根据句式讲述难度很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我们追求的是美的意境还是硬幼儿导入我们预定的学习情境? 附儿歌: 虫虫虫虫爬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 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儿童跑呀跑,跑回自己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