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信-息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803523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周-信-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每-周-信-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每-周-信-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每-周-信-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每-周-信-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周-信-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周-信-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 周 信 息第382期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中心编 11月15日 导 读 【部委传真】工信部:推动五大举措增进“绿色工业”发展工信部:治雾霾着力降耗增效 优化产业构造【各省市区工信动态】福建出台十二条措施增进信息消费安徽加快哺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山西:筹划5年裁减水泥落后产能350万吨【经济形势与分析】产能过剩为什么屡屡“空调”【专家观点】李佐军: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个“决定性”【信息摘要】居民收入34年增长10.5倍【部委传真】工信部:推动五大举措增进“绿色工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近日在第三届绿色工业大会上表达,通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业发展获得了明显成就,但也面临着

2、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问题。工信部将通过加快推动产业构造调节优化等五项举措加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一是要加快推动产业构造调节优化;二是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三是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四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五是加快建立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工信部:治雾霾着力降耗增效 优化产业构造近日,在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工信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绿色工业大会揭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达,国内工业系统提出“十二五”规模以上公司单位工业增长值能耗较减少21%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1%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工业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等目的。为此,将加快推动产

3、业构造调节优化,提高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立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指出,工业是导致国内华北等地雾霾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完毕工业化所需的能源资源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国内能源资源运用效率不高,带来的能源挥霍环境污染相称严峻。从主线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一是要把能源消耗量降下来;二是要调节能源构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三是提高老式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排放。【各省市区工信动态】福建出台十二条措施增进信息消费近日,福建省发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有关增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十二条措施的告知。本次推出的

4、12条措施重要体目前四个方面:一是突出信息消费基本设施建设;二是突出信息消费供应和需求的培养;三是突出信息消费产业支撑力;四是突出优化信息消费发展环境。福建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福建信息产业增长值占全省GDP总量达11%以上。,福建省信息消费规模力求超过3800亿元,建立10家信息消费有关的百亿元公司,年均增长达25%以上。安徽加快哺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近日,从安徽省经信委获悉,19月,安徽省原材料工业保持了平稳的运营态势,规模以上公司完毕工业增长值1775亿元,同比增长15.2%。估计全年原材料工业完毕增长值2350亿元左右,增长15%。安徽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达,按照“消化

5、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裁减一批”的规定,应克制原材料工业低水平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增进构造调节和优化升级,重点抓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构造调节和过剩产能化解工作。环绕“抓行业管理、抓裁减落后、抓构造调节、抓调研和公司帮扶、抓新材料产业发展、抓禁化武履约”等六项措施做好此后工作。山西:筹划5年裁减水泥落后产能350万吨为贯彻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有关印发山西省贯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筹划实行方案的告知,进一步做好山西省大气污染物防治有关工作,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近期制定印发了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贯彻大气污染物防治行动筹划实行方案。该方案以整顿违规项目、裁减落后产能、搬迁污染公司、替代

6、燃煤能源等四项任务为重要内容。究竟,山西将完毕电力50万千瓦、钢铁670万吨、水泥350万吨、焦炭1800万吨、电石30万吨、铁合金12万吨的落后产能裁减任务;完毕4户公司搬迁改造工作;完毕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作获得重要进展。【经济形势与分析】产能过剩为什么屡屡“空调”近期发布的国务院有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引意见重点锁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明确设定了将来五年化解产能过剩的目的任务。该份文献可视为针对产能过剩矛盾的又一次宣战。起自上世纪末中国辞别“短缺经济”,产能过剩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营过程中最

7、突出的矛盾,并在其后十数年间始终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的。究竟存在何种深层次、自强化的内在机制,使产能过剩一次又一次的冲破行政整治,并呈现出恶化与蔓延的趋势?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因其成果不彰而最先被冠以“空调”之名,其因素常被归咎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种极为典型的、充斥着市场/政府双失灵现象的不完备市场。由中国“新兴加转轨”基本国情所决定,类似房地产这样充斥市场/政府双失灵现象的不完备市场尚有某些,而这,恰恰也正是产能过剩植根的土壤,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在全球市场环境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后发优势”,公司家较易形成产业前景一致判断,进而又在这种一致判断驱动下,竞相进入“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

8、。这种个体理性所引致的集体非理性,正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近年来民营公司同样越来越多地陷入产能过剩行业。另一方面,市场失灵局限性以完全解释中国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由于公司家决定与否进入某个产业,自身就应当考虑到将来市场中会否浮现上述产能“潮涌”现象,更不用说,严酷的市场裁减机制还可以在事后迅速消除掉过剩的产能,因此,中国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还受到非市场机制的驱动与保护。这种非市场机制的驱动与保护重要附着在中国独特的政府行为模式下,其失灵处重要在于政府既有强烈的意愿,又有强大的力量介入到辖区产业构造布局与变迁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仅会与公司家同样,受到信息不完备的干扰,并且政府不用像公司家那

9、样,经受市场裁减机制严酷的制约。市场/政府双失灵使得中国整治产能过剩的努力自身处在很难拿捏的两难之中:为了克服完全市场环境条件也许发生的市场失灵,中国各级政府基于“大政府模式”习惯性思维,越来越倾向于积极甄别优势产业并相应进行因势利导。但政府行为很难避免的失灵现象,往往又成为下一轮过剩新的起点,因此,要彻底根治中国屡屡“空调”的产能过剩,真正的要害在于消除这种本无必要浮现的两难,也就是说,作为主导者的政府一方面要屏弃自己无所不能的虚幻想法。在政府逐渐缩退自身权力边界、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同步,理性、有度地保持其甄别优势产业并相应进行因势利导的职责,才是形成克制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有效之匙。【专家观点

10、】李佐军: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个“决 定 性”笔者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个“决定性”。第一是要紧紧环绕“使市场在资源配备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此前强调的是市场的“基本性”作用。从“基本性”到“决定性”,是赋予了市场更重要的地位,是对市场作用进一步深化结识的体现。第二是“到,在重要领域和核心环节改革上获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营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选择这个时间节点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不可分。小康社会既有经济的指标,也应当有制度上的指标,需要基本的制度建设与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对于肩负增进经济转型

11、重任的金融领域,三中全会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规定,而“市场化”成为了改革的核心词。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一方面要针对要素价格方面进行改革,涉及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这是金融市场最核心的环节,也将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从金融体系的构造上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型国有银行无法真正按商业机制运营,行政化和政企不分,导致机制僵化、运营成本高、资产质量低下、资本金局限性等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在将来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中,必须让工、农、商、建这些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公司,去掉银行的行政身份,彻底挣脱“行政化”、“机关化”的色彩。全会提出,必须

12、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如何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积极性也是我们国家近年来悬而未决的老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最重要的矛盾是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地方政府要承当更多的事权,而相对拥有的财权比较少,使得地方政府陷入了举债建设的怪圈。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地方政府债务承当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

13、偿制度,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的字眼浮现两次。这一种“必须”两个“加快”反映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切性,之相应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尚未建立起合理的补偿制度和资源上的有偿使用制度,调动不起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上的积极性。全会公报中的一种“必须”两个“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势必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摘要】居民收入34年增长10.5倍近日,国家记录局表达,根据国家记录局每年对十几万户居民家庭的直接调查成果,从1978年到,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5倍,年均实际增长7.4%;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8倍,年均实际增长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