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3802500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在山的那边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开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要内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达到理

2、想境界,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注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在朗读中品味,感受诗歌的内涵。2.注重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结合自身实际了解作者的思想。3.把握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课文:联系我们登鸡冠山的情形提问:当我们站在山顶,都看到了什么景象,那时那地你有何感想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教学生学会预习,掌握常用字的书写。四、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3、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学生自由读课文,与小组合作朗读,探究。学生朗读感悟,老师指导朗读。五、研读赏析: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品味揣摩语言,共同探究赏析。六、体验反思: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七、作业: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在山的那边说课稿2: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

4、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

5、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两方面: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课文: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三、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研读赏析: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五、体验反思: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并将这些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说出来与同学分享【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