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80071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模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班级管理中“管”与“理”的和谐性王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从教育体制到课堂教学无不时刻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前沿,理所应当承担和探索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新思路。在以往我的头脑中,班主任就是忙、累、烦的代名词,缺少自由,毫无乐趣。诚然,谁都不会否认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可我们的悲哀也正是产生与此。跟早操、大课间,搞卫生、填表格、看纪律、布置学校下达的各种任务等等,从早到晚跟着学生团团转,以至于把这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把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变成了应付没完没了的事务,靠体力打拼的舞台。这种被动的忙让我们忘记了思考,这种机械的忙使我们倦怠、麻木。我们感到身

2、心疲惫正是因为只想去“管”,只会去管,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体力劳动者。偶尔体验的是完成任务的放松,而很少享受一个思考者的乐趣。而学生也是在被老师管来管去中无奈下忙着应付每天的作业,偷工减料,早读赶作业或抄作业,干脆不完成作业。学习缺乏主动意识,能偷懒就不积极,能不做就懈怠。师生双方都是在被动的为完成任务而在完成任务,何谈什么效率呢?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对管理缺乏明确的科学认识。什么是管理呢?著名管理大师泰罗说管理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另一名管理大师法约尔说:“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彼得德鲁克说

3、:“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我们知道管理是一种行为,作为行为,首先应当有行为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即谁对谁做,其次,还应有行为的目的,为什么做。因此,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管理的问题;其次要有管理客体,即说明管理的对象或管理什么的问题;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而进行管理的问题。 有了以上三个要素,就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还应想到,任何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简言之,管理的四要素: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目的和组织环境与条

4、件。最终要有成果。班级管理也如此。班级管理的主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客体是学生;组织目的是班级目标;组织环境与条件就是班级文化建设。一个是“管”,一个是“理”。“管”是硬的一手,就是要求、规范、约束、评判和督促;“理”是软的一手,就是思考、研究、尝试、引导和完善,进而升华为感染、熏陶、激励、唤醒和鼓舞。同时“理“还包括协调、理顺的意思。那么,面对初中孩子的特点,如何实施“管”呢?“理”又是如何理顺班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呢?在实践探索中,在阅读管理的书籍中,使我有所感悟。“管”的侧重点在于依靠权威推动别人,而“理”的侧重点在于依靠思考改变自己。“管”体现着班主任的态度和魄力,决定着工作的广

5、度和宽度;而“理”体现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决定着工作的深度和高度。其实就是有目的学习,有计划的创新。“管”好比是低头苦走,而“理”就是抬头看路。“管”和“理”有效配合,管理才能有成效,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如何管理有效呢?我认为首要是:如何激励班级学生中的每一名同学。借用圣经里传道书的一句话:“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成功和生命的重要成就属于那些获得激励的人。如何快速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习热情?激发动力。动力是带来行动的力量,就像推动车子前进的汽油。你也许拥有一部高科技结晶的千万跑车,但若没有汽油,就哪里都去不了。而动力就像成功

6、的汽油。有些人也许机智聪颖、才华横溢,机会唾手可得,但若缺乏动力,这些能力就无法发挥。我们班现在就有这么一名同学,他非常聪明,动手能力很强,当我刚接触他,我就觉得他不同一般,我把他推荐到学校科技队,参加机器人培训。在很短时间内科技队教练对其评价就不一般,非常欣赏他。很快成为了科技队的主力选手,甚至都超过了本队的高中选手,很令我欣慰。本想以此为动力激发他在学习的动力,但遗憾的是我的设想失败了,在学期末考试中他却成为我们班倒数第一名,落到了年级后一百名。看来在其身上动力是不能转换的。在拼装机器人方面,我帮她找到了动力所在,力显成效,但其学习动力仍然未能激发出来。我在苦闷中思索,是什么原因呢?多次跟

7、他谈话,收效不高,好一阵,很快又回到了原点。通过我阅读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我有了些新的认识:核心在于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就是开篇所述“管”和“理”的关系没有理顺。下面改用班规和合作竞争方式来激发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1、制定班规,就是“管” :实施“管”的制约性手段的有效性原则是:具体、可行、双方可接受、在学校制度范围内、多层次统一。上学期班规是我一手编撰的,这学期我一改以往做法,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如果这个班规不是来自学生而仅仅是来自教师,这样的班规是不会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的;而且,制定班规过程应该成为民主启蒙的过程。班规量化。 2、 班级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及标准:项目分值

8、+加分项目分值-减分学习课堂积极发言,纪律自觉+1+5课堂不遵守纪律者38作业完成优秀(师评)/次+2旷课、迟到早退310主动帮助同学为班级服务,每周评比为准+2+4作业不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者25劳动劳动积极,按时高效完成者+2值日不负责(班级、卫生区)3品德拾金不昧+5+8仪容仪表(发型、校服)5纪律敢于检举班级不良行为+2打架、斗殴或参与者10卫生卫生评比加分/每次每人按相应评比分值加分午餐不按规定就餐者3活动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并获奖者+3+10校级活动无故不参加、不按要求着装者25其它其它表现优秀者酌情加分其它偶然情况违纪者酌情减分3、分组竞争是促进班级量化有效性的可行性途径将班级学

9、生分组,按成绩分成四组,以成绩为主,品德为辅把各组学生按16编号,各组1号为组长兼轮值班长,副组长小组自行安排(以责任心为主),各组实行捆绑式管理,即每组中学生表现好坏与小组的其他成员量化挂钩,特别是各组中的小组长、班委、相应纪律、学习、卫生的当值组长作为连带责任人进行量化。各组相应编号的同学学习能力相当,进行横向竞争,也是相互的赶超目标生之一,各组的16号实行纵向竞争,每人自设赶超目标,这样的竞争策略,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在班级中、小组中所处位置,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的的良性竞争氛围。4、建立班级考核日志班级量化考核日志年月日 轮值人:姓名时间得分依据得分值处理记录班级大事记注:轮值班长每周一

10、次,统计公示,并在班会上小结。5、制定“量化管理,分类推进”奖惩制度(1)、学期量化总分前两名,直接参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总分前十五名,才有权作为“三好学生” 候选人。其他按分值,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评选学校及班级的其余各类奖项。 (2) 、 周累计前两名的学生,将姓名写入后黑板“表扬栏”,总分后两名的写入后黑板“戒行栏”,以示警示,(此栏酌情添加)(3)、学期考核总分后五名的同学,将与家长沟通,加强双方监督和教育力度。(4)、短时间内行为特别恶劣,上报教育处,征求处理意见(5)、期中、期末考试前十名保持着,每人每次奖励量化分10分,学生每前进一个名次,加2分,每后退5个名次以上者,减3分,加减

11、总分不超过10分。(6)每周按总分评出一个优胜小组,每人外加+2分,最后一名每人减1分,小组长双倍加减相应的分值,学期结束,小组长,轮值班长每学期按工作表现奖励510分。(7)、对于获得奖励的学生,每人还可以得到班级准备的小礼品一份。(8)、每学期得分和表现计入个人成长档案,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依据。班级量化考核情况统计分析表姓名量化考核情况备注开学初名次 期末名次进退情况考核记录得分值周次一二三总结及评语以上就是系统的班规制定程序,通过全体同学一致通过,并签上自己的姓名,严格遵守。这不仅仅出台一纸班规,而更着眼于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唤醒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让学生遵规守纪,更着

12、眼于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不仅仅达到民主管理的结果,而更着眼于民主教育把班规制定的过程同时变成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启蒙和民主实践训练的过程这就是我的追求!6、“理”即班级文化的建设,这里的班级文化也分为两个方面:显性和隐性。(一)1、班训:信心无畏、恒心无敌。2、班级墙面文化的建设,张贴立志、促学的宣传海报;各类生活、学习手抄报;3、后黑板,各类主题鲜明的板报文化;(二)1、每周一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2、充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沟通(班主任写给家长的一封信、学生:感恩父母我想对您说-、班主任对孩子阶段性评价、家长会信息反馈、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我工作的看法、优秀的教子心得)等3、结合

13、学校和年级开展的各种比赛激励学生。4、除此之外,结合每周的量化,有计划的找各类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思想的波动、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有待改进的不足:班级管理的两个方面应双管齐下,不偏不倚,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大执行力度很重要。我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对于后进生在量化细则中表现不尽人意时,执行力度不够,从而让管的效果打了折扣。不过,从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量化细则对某些学生的约束力效果不明显,那就应该加大“理”的教育作用。因此,“管”与“理”从表面上看,是一视同仁,看似很公平,但因为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管”是原则,是底线,“理”应变通,灵活运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理顺” 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关键纽带,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探索方向。参考书目:激励【美】塔玛拉罗威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今天怎样管学生李茂编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注释:美F.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团结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韩放译第104页法约尔原著,曹永先译,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团结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韩放译,第7页美彼得德鲁克 , 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第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