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动”更在于“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79936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在于“动”更在于“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命在于“动”更在于“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命在于“动”更在于“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命在于“动”更在于“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在于“动”更在于“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是指不受意识支配的脏腑活动,动是指受意识支配的肢体活 动,有运的动才是对健康有益的运动。有运的动运动结束后疲劳感很 轻,其表现坐姿、站姿、行姿、语音、语调、语速能显示精气神十足。 肢体大量的动必将影响脏腑的运。运动员的猝死,瑜伽教练的猝 死就是动多运少的结果。练动不练运,结果不用问。练武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儒医一生,精气神空。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于是,许许多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为了身体健康 坚持不懈锻炼,以期望换回个好身体。那么,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的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运动健身的效果怎样呢? 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套“心脏功能运动试验测试评价系统”,对 常年参加运动健身者进行

2、了测试。1年多来我们已测试了 1900多人次,年龄最 大的70多岁,最小的是20多岁,其中以50岁60岁各行业的退休人员居多。测试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数据显示,参加测试的人群中有50%以上人的心 脏功能存在异常,经我号脉诊断的人当中,健康状况良好的还不足2成,其中 绝大多数人是常年坚持锻炼且自认为健康的“健康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通过与受试者交谈询问,以及问卷调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他们在运动 健身中存在两大误区:过量运动和过度依赖运动。所谓过量运动是指健身过程 中的运动强度或运动量超过了健身者身体的承受能力;过度依赖运动是指健身者的身体已处于疾病状态,应该治疗,却幻想只靠运动

3、锻炼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健身误区产生的原因产生这两大误区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源于认识上的误区:运动能力强, 身体就健康,即把运动成绩或运动能力与健康划等号。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案例,一位80多岁的老人能够翻单杠,轻松地做引体向上, 于是人们都夸奖老人的身体有多么的健康!熟不知,后来这位老人就是在翻单 杠中猝死的。一个看似身体很健康,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为什么会发生 运动性猝死?我的解释是: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 过程,所以,人体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适应。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随 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身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在增强,运动能力也不断提高, 这种运动能力或运动

4、成绩的提高本质上是人体不断适应运动负荷的结果,适应 的本身只是说明身体对运动负荷的耐受性提高了,并不意味着运动者的健康水 平也在同步提高,因为健康状况是由脏器的功能状态所决定的。当运动者所进行的运动负荷超过其身体脏器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身体发生一定程度的病 理改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会引发伤病,甚或运动性猝死。所以,运动能力不等同于健康水平,一般情况下二者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运动能力超过了健康水平。而一个运动能力低 于其健康水平的人,是不可能死在运动场上的,他只能死在病床上。2011年9月26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人间栏目播出了对我的专访, 我在访谈中指出,

5、“运动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不大,只是能增强身体的耐受性。” 节目播出后,有一位安徽合肥的45岁的林先生打来电话咨询。他说,他多年前 就有胸闷憋气、周身无力,入睡困难或半夜易醒等不适感,并有日益加重的趋 势。为了健康,他决定通过游泳锻炼身体,刚开始最多能游十几米,随着时间 的延长,游的距离逐渐增加,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心 里很高兴,一直坚持下来。坚持锻炼了大约2年多的时间,突然有一天下水后 游了几米就又出现气喘胸闷的感觉,而从此他的身体又回到了从前,至今1年 多没能再下水。林先生非常不解,为什么通过游泳锻炼好了的身体又不行了呢?我告诉他,他的这种情况正如我所讲的,通过长时间的游泳

6、可以不断提高他身 体的耐受性,游泳后表面上自己感觉身体的不适症状“减轻”了很多,但是身 体的疾病依然存在,疾病的程度并没有减轻,只是他身体的耐受性提高了,对 疾病原有的症状他的身体逐步适应了,心脏还是那个心脏,脏器的病变也都没 有好转。游泳对他的心脏疾病本身并没有起到治疗的效果,反而还在不断地发 展着。所以,游泳2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病 情又一次超过了他身体的承受能力,并且应该要比他2年前的感觉还要重。如 果他此时仍然坚持游泳锻炼,在游泳的过程中他很容易发生“运动性猝死”。关于运动性猝死的报道时常见于媒体,其中不乏运动“高手”,济南时报 2008年12月29日刊发了

7、这样一篇报道:今天上午11: 30左右,在省体育中心 游泳馆内,一名50多岁的中年男子突发意外,众人急忙相救。然而,急救车将 其就近送往省电力中心医院后,该男子已停止了心跳。体育中心游泳馆负责人 告诉记者:“据我们了解,这名男子的游泳水平很高,是位游泳高手,事发时 他距离泳池岸边也很近。发现意外后,被及时救出泳池,但很遗憾还是不幸身 亡。”这位游泳高手的猝死充分说明,运动只是提高了他身体的耐受性,并不 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他“游泳水平很高”,但并不一定健康,这种运动能 力的“高水平”反而掩盖了他身体疾病的真相。身体耐受性提高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许多40岁左右出现心 脏异常反应

8、的病人,到了 50多岁后心悸、胸闷的感觉反而减轻了许多,有的病 人不适感几乎完全消失,但其脉象却清楚地显示心脏的异常和漫长的病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参加我们测试的人群中,有许多是“老年长跑队”、“游泳队”、“田径队”、 “羽毛球队”等老年体育协会的成员,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比赛,甚至百公里超长马拉松比赛。而从检测的数据和我的脉象诊断中发现,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状况最差。为什么会这样?通过交谈和看他们的运动过程,我发现,实际上他们 所从事的是完全和专业运动员一样的运动训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健身。 这种现象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是通过不断提高运动的强度

9、和运动量去刺激运动员的身 体,以不断提高运动员身体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运动员 运动成绩的提高所付出的是健康的损耗,很大比例的运动员都“伤痕累累”, 疾病缠身。比如姚明和邢慧娜都是因为伤病而过早退役。生命在于适量运动为什么适量运动有益健康?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适量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的 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健康状况,作用原理就象我们对身体某个局部进行热敷、 按摩的道理一样。所以,适量运动可以理解为是对全身的“内按摩”。二是在 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大脑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休息。在我们测试的人群中,从 事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人,习练太极拳的人的健康状况最好。这是因为太

10、极拳 是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体,强调的是静心调息,以形引气,让习练者身心得到更 好的放松。书画家为什么长寿?其实挥毫运笔就是静心宁气的过程。为什么过量运动损害健康?运动会让我们的心率加快,代谢加强,消耗更多的能量,也会产生更多的代谢 毒素。肾脏是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是身体的净化器,过量的运动不仅会对肾 脏造成一过性损害,而且产生的过量代谢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蓄积, 打破了身体的代谢平衡,久而久之就会“积劳成疾”,从而进一步损害我们的 心、肾等脏器。过量运动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最终是导致我们健康水平的下降, 而不是提高。我建议大家在健身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运动强度、运动量和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关系,遵 循“量力而行,知难而退”的健身原则,避免高强度刺激和疲劳积累对我们身体造成的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