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自读语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3794831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会学生自读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会学生自读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会学生自读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会学生自读语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会学生自读语文教育是知识传播和应用的主要条件或手段,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新时代的学生,已不再属仅要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极力思考。”我们要当点火者而非灭火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愉快活泼地成长,成为真正灵动智巧的人才。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知识与能力融合的学科,在塑造人才方面,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其间如何培养学生读语文的能力,更是重中之要。教师怎样教会学生读,并且是有原则地读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一、读是学生应学会并掌握的基本技能,把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每个人的知识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中学生也不例

2、外,但它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在阅读中碰到的文字障碍,不该慌了手脚或者不屑一顾。我认为要求学生人人一册新华字典是必需的,在不太熟识处,在疑惑难解处,在模棱两可处,工具书都有办法使你迎刃而解,当然学生要肯查、能查。在新课改下,我主张文章阅读完毕之后,不归纳中心大意、分析写作特点,仅要学生能把故事大概作个简明叙述就行,哪怕是学生不怎么切中要领,只要学生放胆说出来,都该鼓励。教师规规矩矩地讲,学生服服帖帖地听,不合时宜了。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无法送给学生智慧,只能教给学生猎取智慧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挖掘。二、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大部分中学生以为语文学习就是语文科的学习,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在

3、教材里,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才能把语文知识学到家。可是,语文学习不但可从那些“有字处”着眼,也可以从“无字处”入手,即把学校语文科学习的水珠与社会生活的大流交汇起来。学生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下留心学语文,意义远远大于只懂语文教材的学习。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大的语境中学语文。1.在美育中学语文。学生热衷黄莺出谷般地买弄歌喉,就让他们谈谈对乐理的认识,学生酷爱鬼斧神工的绘画,就让他们讲讲对画风的理解。2.在影视作品欣赏之余,让学生评价一下作品的优劣,使学生由盲目的消遣变成有意注意的学习。3.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家人的说话习惯,街上的宣传标语,招牌字号、广告构图等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相

4、关对象。三、掌握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有效学习学生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自身阅读能力的进展顺序,逐渐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阅读技巧。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古今中外学者们的共识。我国古代学记强调“不陵节而施”和“学不邋等”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本着事物自身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散而杂乱无章的知识,就会像杂乱无章的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为了能有效地使学生遵照循序渐进原则去读书,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学而时习之,

5、不亦说乎!”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些读书学习的经验都说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前后知识的自然序列是知识内部固有的关联。温故是知新的基础,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二)劳逸结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读书既要勤奋紧张、聚精会神,又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人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要注意保持生活的整体平衡。循序渐进,并非让你一味地追求毫无理智地冲锋陷阵。合理安排时间,保证睡眠充足,加强身体锻炼,密切师生联系,等等,都有助于我们读书读得更好,良好的守时、节时、增时的习惯,是一个人时间利用的调节器。

6、四、让学生带着兴趣阅读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清事物的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中激发兴趣是何等重要。假如学生有“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的错误认识,我们老师一时是较难排除的。由于语文课重在日积月累,难以立竿见影的特点和社会“重理轻文”的思想影响,我们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冲破的,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魅力来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爱学。五、创新是目的在传统教育里面,老师仅限于讲授、传授知识,学生限于学习、记忆知识。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己任,学生不只记忆知识,而且能研究、探索、开掘知识。教师不该人为地杀挫学生

7、思维的创造性,而应想想如何使学生对所学产生思考、产生疑问,提出创见,这才不失为一条素质教育的途径。“没有创新思维,科学将陷入黑暗的困境;没有创新思维,教育将走向沉寂甚至灰溜溜死去,学子的创新精神不应该再被窒息下去了。”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一个人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就不会迷信书本,不会为思维定势所羁,就能有新的创建。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内在因素是懒惰、胆怯与缺乏自信,如果教师再有心无心地去禁锢学生的创造精神,无疑是硬把一个人往昏暗无力毫无生气的地狱里送,我们教师主要应该帮助学生营造起一种勤勉、勇敢、自信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放开手脚自如驰骋。因为懒惰与创造无缘,胆怯会丧失创造的机遇,缺乏自信是“创造麻痹症”的最大病根。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就不会再一个劲的主动或被动地死读书,因为他有了自我价值需要在学习上的张扬,而不是书本的俘虏,教育的奴才。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地读书,激发学生的自读呢?这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与时代社会的变迁革新不无关系。知识的新陈代谢那样的快得惊人,大家都有所知。学生具备了语文自学能力,那么他就更能踩准时代前进的节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使广大学生 “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追求真知”使命,这需要培养起学生语文的自读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