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37934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53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十六章 二次根式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学情分析: 新学期,根据八年级的实际,首先是先摸清底子,稳住学生,然后根据学生学情分布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对新转班过来的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然后,尽快帮他们找到新的学习榜样和新学伴,帮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鼓励大家在新学期,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a0,b0),=(a0,

2、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

3、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

4、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61 二次根式 3课时 162 二次根式的乘法 3课时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2课时161 二次根式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2难点与关键

5、:利用“(a0)”解决具体问题教法:1、引导发现法: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悟新知,建立分式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参与问题讨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对实现教学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2、讲练结合法: 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平方根进行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配以精讲,并进行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学法:1、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感悟二次根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2、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体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3、分组讨论法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换,达到取长补

6、短,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4、练习法采用不同的练习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进行自检,小组内进行他检,提高学生的素质。媒体设计:PPT课件,展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 老师点评: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

7、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x0)、-、(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当x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三、应用拓展例3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要使+在实数范围内

8、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 由得:x- 由得:x-1 当x-且x-1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例4(1)已知y=+5,求的值(答案:2)(2)若+=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四、归纳小结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五、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 A5 B C 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的式子叫做二

9、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 3负数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是多少时,+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若+有意义,则=_4.使式子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 )个 A0 B1 C2 D无数5.已知a、b为实数,且+2=b+4,求a、b的值答案: 一、1A 2D 3B二、1(a0) 2 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 2依题意得:,当x-且x0时,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3. 4B 5a=5,b=-4板书设计:16.1.1.二次根式(1)情境引入

10、例2 学生板演 二次根式的定义 例3例1 例4 小结16.1 二次根式(2)教学内容 1(a0)是一个非负数;2 ()2=a(a0)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和()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过程与方法目标: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a0)是一个非负数;()2=a(a0)及其运用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

11、(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2=a(a0)教法:1、引导发现法: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悟新知,建立分式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参与问题讨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对实现教学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2、讲练结合法: 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配以精讲,并进行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学法:1、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和()2=a(a0),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2、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体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3、分组讨

12、论法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换,达到取长补短,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4、练习法采用不同的练习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进行自检,小组内进行他检,提高学生的素质。媒体设计:PPT课件,展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当a0时,叫什么?当a0时,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二、探究新知 议一议: (a0)是一个什么数呢? 老师点评: (a0)是一个非负数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2=_;()2=_;()2=_;()2=_;()2=_;()2=_;()2=_ 老师点评: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2=4 同理可得:()2=2,()2=9,()2=3,()2=,()2=,()2=0,所以()2=a(a0) 例1、 计算1()2 2(3)2 3()2 4()2 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2=a(a0)的结论解题解:()2 =,(3)2 =32()2=325=45,()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