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79319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建 设 实 施 方 案项目名称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 牵头高职学院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 试点中职学校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制二一四年四月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汽车湘军”迅速崛起,湖南汽车产业已跨入 “千亿产业”汽车产业已成为湖南“八大千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长沙为中心、长株潭为支撑的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广汽三菱、上海大众、北汽股份、比亚迪、吉利等知名整车汽车厂家,并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与此同时,湖南汽车保有量也在逐年攀升

2、,据湖南汽车行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底全省汽车拥有量达397.75万辆,比上年增加57.57万辆,平均每天增加1577辆,增长16.9%。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后市场也在快速发展。2、常德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常德汽车产业已形成了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营销与服务的产业链。年产3000台豪华大巴的常德大汉汽车集团已经投产,中联重科年产3万台重型卡车项目、北京福田常德皮卡基地年产15万台项目已落户常德,以湖南车桥有限公司(津市)、湖南运达机电公司(澧县)、常德湘西北汽车配件城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猛。常德区域内汽车保有量、汽车维

3、修企业及整车制造企业的数量明显高于周边益阳、张家界、吉首、怀化、贵州铜仁等地,逐渐形成了汽车交易市场向常德集中的格局。截止2013年底,常德市机动车保有量120万辆,其中小轿车保有量40万辆,近几年每年新增23万辆,近5年每年增长率15%左右,预计常德汽车保有量未来10年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新的常德汽贸城已经启动,即将成为湘西北最大的汽车贸易市场。3、受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承,人才素质和培养方式急待提升常德市汽车维修业有维修企业240多家,从业人员17000余人。一类维修企业30家,二类维修企业60家,三类维修企业50家,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沿国道、省道辐射、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汽车维修从业

4、人员大部分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成长起来的,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汽车维修行业的车源、车种、服务对象以及维修作业形式已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电控技术在轿车上广泛应用,汽车维修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高素质维修人员缺乏已成为常德市汽车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4、汽车人才需求强劲,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巨大据统计,常德区域内汽车制造、汽车营销、汽车维修、汽车商务等汽车产业从业人员已达5万人以上,每年流失率在10%左右,汽车人才需求在6000人左右。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更少;二、三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离开土地的农民、城

5、市普通中学毕业生和转岗择业的工人;除汽车维修、汽车保险之外,车辆销售、车辆性能检测、二手车市场等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二)建设基础项目牵头单位某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国有公办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是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000人,设有医药卫生、制造、农林牧渔、土建、财经、电子信息和轻纺食品7个专业大类共计25个招生专业,其中医药卫生和制造大类为省教育厅备案的重点建设专业大类。1、政府的一贯重视和学院的长期实践,奠定了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的坚实基础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4年起,实施教育3年攻坚计划。职业教育将建设10所市级中职教

6、育示范校和20个特色专业,支持高职院校创建汽修专业、高尔夫专业、医卫专业、农林水产专业等特色与品牌,并与中职教育有效对接。目前,学院已经与澧县职业中专、桃源职业中专、汉寿职业中专等三所国家级示范职业中专就汽车专业签订了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协议,这三所职业中专的汽车类专业每年招生总人数在600人以上。建院以来,学院以五年制高职“2+3”分段培养和“3+3”单独招生定向培养为主要方式,在护理、土建、机电、汽车等多个专业与常德市汉寿县、澧县、桃源县、安乡县等多所中职学校展开合作办学,培养学生近500人,在专业衔接、课程衔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共建共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高质量完成试点项目建设打

7、下了坚实基础。2、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亚模式”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早在2004年就开始与常德一类维修企业常德东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大胆创新和改革。校企双方共同投入教学资源,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顶岗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东亚模式”,被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真正彻底改革的专业”。3、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了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2010年,学院开始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

8、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了以汽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汽修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了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2009年在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评估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获湖南省第一名;在2010至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项目连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抽考优秀等次。合作单位常德东亚公司已成为教育部全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基地、中职青年教师顶岗培训基地、常德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常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汽车技能培训基地以及常德市复员转业

9、军人汽车维修培训基地。4、注重实际经历,打造了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职称教师12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7人。大部分教师具有汽车行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实训中心指导教师全部来自常德东亚公司,均为从事汽车维修的能工巧匠、高级技师。5、践行行动导向,采取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校内建有教学设施齐全,充分满足理实融通、以训为主教学方式的理实一体实训室、生产性实训中心及汽车驾驶学校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共有教学车辆15台、设备仪器近300台套。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把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模块、项目化,在

10、模块内以项目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每个项目由“应知(理论)+应会(实践)”两方面的知识所组成,按照“教、学、做、考”四个环节完成教学。6、融入汽车后市场,建成了功能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2011年,由学院与“东亚公司”共同投资近1000万元 、面积5200平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分为维修保养、钣金修复、涂装喷漆、美容装饰、样车展示、整车检测等功能区域。基地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检测维修设备,能同时容纳300名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实训,中心年维修服务能力达到3000台次以上,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7、实行实习与就业联动,建立了覆盖区域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网络在常德各大品牌4S店、维修

11、企业及保险公司、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北汽集团株洲分公司、上海大众长沙基地、长沙博世汽车部件公司、湖南九城汽车公司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的中级职业资格获证率达95%,高级职业资格获证率达30%以上。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思路深度融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汽车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引领本区域内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采取五年制高职“2+3”分段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课程体系衔接、课程改革为核心,开发适合本区域汽车人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衔接为重点,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升级。(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抓住湖南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12、,发挥常德汽车产业在泛湘西北地区的优势,紧密对接区域内汽车产业,以岗位为基点,搭建专业衔接框架;着眼职业能力,构建递进式课程衔接体系;系统谋划,探索教学过程衔接方法;实现“双赢”,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推进汽车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搭建汽车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常德区域内一流的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教师培训基地。2、具体目标(1)以岗位为基点,构建专业衔接体系 紧跟汽车产业发展新技术,研究区域内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依据实情,选准衔接专业;分析汽车维修职业岗位,明确专业定位;基于汽车维修的职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 (2)着眼职业能力,构建递进式课程衔接体系企业、高

13、职、中职“三方”合力,构建“五模块”递进式课程衔接体系;基于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特征,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找准关键,构建“1+4”核心课程,即1门核心基本能力课程:汽车结构与拆装,4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汽车发动机维修技术、汽车底盘维修技术、汽车电气与信息技术、汽车整形与喷涂技术;共同开发能实现中高职紧密对接的5门核心课程。 (3)系统谋划,探索教学过程衔接依据我院“东亚模式”特色,统筹兼顾不同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特色,形成完善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借鉴成功经验,构建 “2+3”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阶段学习2年,高职阶段3年,高职阶段1年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优化“生产性实训,东亚强化训练

14、,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训实习体系,形成顶岗实习的“三结合”;建成多方参与的职业能力评价方式;加强沟通,形成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4)实现“双赢”,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职、高职优势,形成互补,实现汽车专业群的整体优化升级;相互促进,“中为高用,高为中用”,构建“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的机制;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合理配置,共建共享满足要求的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成为多样化的共享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3、预期效益 (1)以岗位为基点,形成专业衔接框架,为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提供适时、准确的调整指导信息。 (2)着眼

15、职业能力,构建递进式课程衔接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使中高职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核心课程有效衔接。 (3)系统谋划,形成教学过程衔接特色,进一步挖掘“东亚模式”的内涵,形成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4)实现“双赢”,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全开放”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利用职教新干线和网络实训平台,提供5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带动中职汽车类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三、重点建设内容(一)共同调研,形成“产业发展急需、岗位指向明确、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衔接专业体系 1、建设目标以岗位为基点,搭建专业衔接框架紧跟汽车产业发展新技术,研究区域内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依据实情,选准衔接专业;分析汽车维修职业岗位,明确专业定位;基于汽车维修的职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2、建设内容(1)依据实情,选择衔接专业学院对常德市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开设情况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签署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协议。拟确定澧县职业中专、桃源职业中专、汉寿职业中专为合作单位,签订协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