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小抄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3766855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小抄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小抄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小抄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小抄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小抄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小抄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填空选择题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0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102、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是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103、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生;教室;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这五种要素。10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位生这一因素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教育学的过程。105、(学

2、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106、(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部分。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107、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108、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109、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110、教育心理学不仅能(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

3、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1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19世纪末)。11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1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四个时期。11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115、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这

4、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16、俄国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117、中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教科书。118、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0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02、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03、个性心里发展的可划分八

5、个阶段。乳儿期(0至1);婴儿期(1至3);幼儿期(3至6、7);童年期指(6、712岁);少年期指(11、12岁14、15岁);青年期指(14、15岁25岁);成年期(25至65);老年期(65岁后)。204、中学生认知机构的各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205、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新特点是(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206、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中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最佳时期。207、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记忆效

6、率大大提高。208、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209、皮亚杰认知的发展阶段论将人发展的过程概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210、皮亚杰提出影响发展的四个基本素质:(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21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

7、中介)的心理结构。212、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213、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由低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14、个性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215、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216、世界上第一个标准花

8、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孟)于(1905)年编制则成的,目的是为了(筛选不能适应正常班级教学的儿童),该量表史称(比内一西孟量表)。217、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于1916年发表的(斯坦福-比内量表)。(推孟)提出(智商)的概念,简称(IQ)。其公式为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218、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量表。该量表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其公式为IQ=100+50(个体测量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219、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下

9、),他们在人口中都不到(1%)。220、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学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等。221、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结构,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222、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22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人的 心理能力包括七种智力(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224、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两

10、方面。225、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个体差异包括(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内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指(质的差异),质的差异主要是指(个体构成成分的差异)。226、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227、(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的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228、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划分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的特征包括(持久性)、(一致性)。229、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研究(场独立性和场

11、依存性)这种认知方式是最著名的。230、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心理自我调控的的功能分为(主动独立性)、(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三种。231、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可以分为(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四种。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301、(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30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经验的的过程)。30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

12、特殊方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304、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做了分类。他认为,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1 言语信息的学习。2 智慧技能的学习。3 认知策略的学习。4 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305、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他认为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306、我国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307、(桑代克)是科学

13、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在教育心理学之父)。308、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在1896年做了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试验)。309、根据其试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310、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又叫(试误说)。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试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311、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获得诺贝尔奖,他最早用精确的试验研究了(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中涉及到得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14、)。312、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他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313、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有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314、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他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后增加反应发生概率。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315、(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

15、(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机器)。316、观察学习课归纳为三类:(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317、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318、处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319、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20、奥苏贝尔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方式,提出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关系)。321、奥苏贝尔提出的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322、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提出了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这也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323、1974年,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关研究,(加涅)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324、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