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3764812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一起看看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欢迎查阅!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

2、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自学古诗

3、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现在正值初秋,在

4、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

5、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

6、,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

7、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

8、!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

9、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

10、。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

11、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指句朗读,正音 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

12、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 日 无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万 树 暮 蝉 鸣。 听来 咫 尺 无 寻 处, 寻 到 旁边 不 作声。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13、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