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几种主要的税收制度包括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75557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几种主要的税收制度包括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国古代几种主要的税收制度包括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几种主要的税收制度包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几种主要的税收制度包括(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古代几种主要的税收制度“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 族,让他们世代享用。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 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另一种 是“九夫为井” ,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 八夫; 公田由八夫助耕, 收获全部缴给领主。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体现了我 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二、初税亩 初税亩是我国征收田税的最早记载。 这种税收以征收实物为主。 鲁宣公 15年(公元前 594 年), 鲁国正式推翻过

2、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改行“初税亩” 。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 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井田之外的私田,从此也开始纳税。 “初税亩”的出现,标志 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此后, 列国纷纷仿效鲁国实行 “初税亩”。三、租庸调制 唐朝的租庸调税制是对唐朝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 租庸调制的 内容是: 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称作租; 交纳绢二丈、 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 麻三斤, 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 叫“输庸代役” 。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 均田

3、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 所以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 不问财产。 租 庸调税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 并有一定的创新, 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 在 我国封建税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四、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实行的用以取代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 ( 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始改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土著户(当地人)和客居户(外来户)均编入现居 州县户籍, 依照丁壮和财产 (主要是土地) 多少定出户等, 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税额。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 6月纳清,秋税限1

4、1月纳清,故称“两税”(亦有一说因 其分为户税、 地税两项) 。两税依户等纳钱, 按垦田面积纳米粟; 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 ( 779) 垦田数为准,平均摊派。租庸调和杂徭、杂税悉省,但丁额不废。无固定居处的商人, 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两税法变租庸调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 革。五、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 “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 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清丈后,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

5、地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照土地好坏 分为五等, 均定税额高低。 马克思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甚至有现代学者评 论说:青苗法、方田均税法是具有近代国家资本主义特点的法令。六、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 ,是明代中期的赋税制度。万历九年( 1581 年),张居正在清 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 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 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 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 仅 仅部分摊入;“一概征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

6、人充当。这是 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 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 “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改 革。清初的赋役制度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雍正元年即 1723 年,雍正帝下令以雍正二年为 始,在各省普遍推行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实行也比较彻底。 它最 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 使赋役一元化。 自改革后, 原来独立的丁税 已不存有,丁随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从而调整了国家、地主和自 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消除了“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 役”的税负不公状况。1、

7、了解 “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 “市 ”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 理(市长或市令) ,按时开市闭市。(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 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 “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

8、、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 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 ;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 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了解“重农抑商 ”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首倡 “重农抑商 ”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合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促动农业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 权。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 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防碍工商业发展,防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代 “海禁 ”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 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 “闭关锁国 ”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防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 没能即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中 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