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375429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廖世承2. 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 )A. 个案研究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3.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 差异性4. 下列关于认知风格表述正确的是( )A. 场依存型的人比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B. 认知风格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C. 区分

2、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仅仅是反应时间D. 发散型认知风格优于辐合型认知风格5. 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 )A. 3岁 B. 7岁 C. 12岁 D. 18岁6.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 )A. 准备律 B.练习律 C. 效果律 D. 动机律7.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 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完成作业B. 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 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D. 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8. 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

3、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 组织策略 B. 认知策略 C. 精加工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9. 依据“最近发展区”而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的心理学家是( )A. 皮亚杰 B. 埃里克森 C. 布鲁纳 D. 维果斯基10.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1949)及其修订本(WISC-R, 1974)适用于( )的儿童。A. 4-6.5岁 B. 4-18岁 C. 6-16岁 D. 16岁以上11. 下列关于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技能特点发生的变化描述不当的是( )A. 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增强,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B. 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C. 动作的

4、稳定性和灵活性增强D. 建立协调化的运动模式12.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13. 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 苛勒 C. 布鲁纳 D. 托尔曼14. 下列不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是( ) A.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B. 反复练习和复习对学习有重要意义C. 主张用外部的刺激与惩罚即积极的强化来控制学习D. 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15.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不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

5、结构把刺激整合到当前的认知结构中,而是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来适应,皮亚杰将这一过程称之为(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适应16. 成就动机理论观点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在50%时,他们会( )A. 可能选择这项任务 B. 犹豫不绝 C. 回避这项任务 D. 坚决选择这项任务17.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以少数学生有问题的学生为服务对象,这一原则称之为( )A. 发展性原则 B. 系

6、统性原则 C. 成功性原则 D. 主体性原则18. 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小的步骤,都应该是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支持的范围内,在教师把握的范围内,在特别限定的时间等,能够顺利进行的。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是应遵循( )原则。A. 学生主体 B. 创新性 C. 可操作 D. 灵活性19. 布鲁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 )六个层次。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0. 下列关于专家型教师教学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

7、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不具有预见性B. 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C. 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D. 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二、双项选择题(四选二,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B科学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古代就早已诞生C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是教师D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2.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A.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B. 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建构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C. 可以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D. 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九种智力3. 学习的本质属性是(

8、)A. 学习产生的变化是持久的B. 学习产生的变化是经验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药物或疲劳引起的C. 学习不受后天环境的影响D. 学习具有先天的遗传性4. 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A. 观察法B. 归纳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5. 下列有关负强化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 运用负强化时,要使学生可以免去某项要求B. 负强化是使负性行为得以增加 C. 负强化是一种温和的惩罚形式D. 负强化的目的增加积极行为6.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思维特征是( )。A. 泛灵论 B. 掌握守恒 C. 思维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7.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下列哪些因素属于外在的结果归因( ).A.

9、能力高低 B.任务难度 C.运气好坏 D.身心状态8. 以下驱力中属于间接的学习需要的有(AC)A.交往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9. 关于布鲁纳学习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A. 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B. 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C.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D.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10. 温故而知新属于学习中的(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顺向迁移 D. 逆向迁移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主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2. 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小,学生发现的程度

10、越大,效果也就越好。()3.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4.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5.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属于精神分析的理论。 ()6. “少年早慧”“大器晚成”是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表现。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点()8. 学生在某一学科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的信度很低()9. 一个教师经常思考“学生喜欢我吗?”“同学们怎样看待我?”等问题,说明该教师已经入关注情境的阶段()10. 专家型教师的课简洁、灵活,以教师为中心()四、简单题(任选3题,每题6分,共1

11、8分)1. 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2.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3. 简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意义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五、论述题(12分)1. 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尽量不使用惩罚”。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六、材料分析题(20分)李华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学生,但就是太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的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请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是怎样的

12、?(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的归因理论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B 4.C 5.A 6.A 7.D 8.D9.D 10.C11.A 12.C 13.D 14. D15.B 16.C 17.B 18.C19.B 20.A二、双选题1. AD 2. AB 3. AC 4.AD 5.AD 6.AD 7.BC 8. AC9. AC10. AC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单题1.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

13、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2. 答: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

14、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6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3. 答:(1)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

15、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肯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2)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4. 答: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