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75380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大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卫生与职业医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302010课程名称: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英文名称: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60学时(理论学时:60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预修课程(0301020、030203。):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建议教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孙贵范 主编课程简介: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预防医 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 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

2、提高劳动 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基础和实践很强的 课程,它应用医学科学基本理论、技术和卫生毒理学学科新技术、新 方法来系统地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阐明这些影响的发 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识别、控制与消除这些影响,以防止其对劳动者 健康的损害以及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 促使其尽早康复。教学内容与方法包括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职业卫生与职业 医学的医学基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职业性有害因素 与健康损害、生产性毒物与健康损害、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物理因素 所致职业病、职业性肿瘤、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职

3、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职业伤害与职业安全。为此,在教学过程力求贯彻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技术训练并重的 原则。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卫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职 业病知识,学会开展劳动卫生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劳 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打下基础。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基 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目录第一章概论1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2第一节职业生理学2第二节职业心理学3第三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4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5第一节 生产

4、性毒物与职业中毒5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12第三节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6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20第四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21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23第一节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23第二节职业卫生工程技术24第三节个人防护用品24第四节职业卫生保健25第六节职业安全管理26第_章概论(一)目的要求:了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简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涉及的主要研究基 础与方法学;熟悉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健康损害及其预防与控制的主要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健康损害的 基本概念,职业病特点与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5、职业卫生三级预防原则。1. 重点: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念2)职业病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3)职业病特点与职业病诊断原则。4)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2. 难点:1)职业性与非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职业性健康损害中的意义。2)职业病与非职业病、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和联系。(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职业性有害因素3)职业病4)职业病的三级预防5)职业卫生服务2. 主要教学内容: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职业病有害因素。3)职业性健康损害。4)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与条件5)职业病特点与职业病诊断原则。6)职业性健康损害的预

6、防与控制。7)职业卫生工作主要内容8)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第一节职业生理学(一)目的要求:了解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劳动负荷评价方法与指标,人类工效 学原理与应用;熟悉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掌握机体在劳动过 程引起的生理所致的疾患与预防措施。1.重点:1)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排 泄系统2)劳动和作业类型的划分3)劳动负荷评价:负荷与应激4)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难点:1)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体力劳动时能量代谢(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

7、.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氧需2)氧上限3)氧债4)ATP-CP 系列5)需氧系列6)乳酸系列7)致疲劳性等长收缩8)静态作业9)动态作业10)疲劳11)适宜水平12)作业能力2. 主要教学内容:1)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体力劳动时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来 源,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时机体的 调节与适应: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体温。2)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脑力劳动内容与生理特点;脑力劳动的职 业卫生要求。3)劳动负荷的评价:劳动和作业类型的划分:劳动类型,作业类型:静力作业, 动态作业;劳动负荷评价:基本概念:劳动系统

8、,负荷与应激,个体特征,适宜 水平;方法与指标:客观方法,主观方法。4)作业能力: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 改善措施。第二节职业心理学(一)目的要求:熟悉职业紧张模式,劳动过程中的紧张源;掌握机体在劳动过程引起心理变化以 及心理紧张所致的疾患与预防措施。1. 重点:1)职业紧张的概念。2)职业紧张反应的表现2. 难点:1)职业紧张模式。(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职业紧张2)职业紧张因素3)紧张反应4)职业紧张的调节因素5)心身疾病2. 主要教学内容:1)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作业方式、职业接触、脑力作业。2)职业紧

9、张:概述,职业紧张模式,劳动过程中的紧张源、职业紧张反应的表 现: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表现。3)心身疾病第三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一、职业流行病学(一)目的要求:熟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方法、类型与质量控以及结果分析与判断。掌握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应用与调查设计的基本要求,混杂和偏倚因素及其控 制。1. 重点:1)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与应用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的基本要求3)职业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与类型4)健康工人效应。2. 难点:1)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混杂和偏倚因素及其控制(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

10、)职业流行病学2. 主要教学内容:1)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与应用。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的基本要求。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方法与类型:横断面调查:健康工人效应,分析流 行病学调查。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控制:确立质量控制系统,质量控制措施。5)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判断。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一、概述(一)目的要求:了解生产性毒物来源、存在形式与接触机会,熟悉生产性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与 体内过程,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掌握职业中毒临床类型及各系统临床表 现;职业中毒诊断与防治。1. 重点:1)职业中毒临床类型。2)职业中毒各系统临床表现

11、。3)职业中毒诊断。4)职业中毒的急救盒治疗原则5)职业中毒危害的控制原则。2. 难点:1)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2)职业中毒诊断。(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毒物2)中毒3)生产性毒物4)职业中毒5)接触指标6)效应指标2. 主要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2)生产性毒物来源与存在形式。3)生产性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4)毒物的体内过程。5)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6)职业中毒的临床。7)职业中毒的诊断。8)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9)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二、金属与类金属(一)目的要求:了解金属与类金属接触机会;熟悉毒性与体内代谢;掌握

12、毒作用机理,中毒临床 表现与诊治。1. 重点:1)铅:体内代谢、二次分布、中毒机理、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与 试验性诊断、铅中毒治疗。2)汞: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与试验性诊断、防治原则。2. 难点:1)铅:体内代谢、二次分布、中毒机理2)汞:中毒机理。(二)学时安排:理论课:5学时(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诊断性驱铅试验2)铅线2. 主要教学内容:1)铅:接触机会,影响铅毒性因素、体内代谢、二次分布、中毒机理、临床表 现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与试验性诊断、铅中毒治疗。2)汞:具有卫生学意义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影响毒性因素、代谢、中毒机 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与试验性诊

13、断、防治原则。3)其它金属与类金属:接触机会、代谢、中毒机理、毒作用表现、诊断与治疗。三、刺激性气体(一)目的要求:了解刺激性气体的分类和常见的刺激性气体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 表现;熟悉中毒性肺水肿作用机制,急性刺激,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 影响;掌握刺激性气体定义,刺激性气体的毒作用特点,化学性肺水肿临床表现与防 治肺水肿。1. 重点:1)刺激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定义。2)刺激性气体的毒作用特点3)刺激性气体防治原则2. 难点:1)中毒性肺水肿作用机制。(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刺激性气体2)中毒性肺水肿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14、征2. 主要教学内容:1)刺激性气体定义。2)刺激性气体种类。3)刺激性气体毒理:浓度,溶解度。4)刺激性气体毒作用表现:急性刺激,中毒性肺水肿:定义、作用机制、临床 发展过程及其分期,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影响。5)刺激性气体中毒诊断。6)刺激性气体中毒防治原则:预防措施,防治肺水肿四、窒息性气体(一)目的要求:了解常见的窒息性气体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熟悉常见的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表现;掌握窒息性气体定义、分类,毒作用特点,中毒临床表现与防治原则。1. 重点:1)窒息性气体定义及分类。2)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CO)、氤化氢(HCN)、硫化氢(HS)中毒的特 点、机理及临床表现、防治原则。2. 难点:1)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特点、机理。(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5学时(三)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或关键词:1)窒息性气体2)单纯窒息性气体3)化学窒息性气体4)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2. 主要教学内容:1)概述:窒息性气体分类:单纯窒息性气体,化学窒息性气体。2)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特点。3)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CO)、氤化氢(HC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