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748669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丈记中文版(共23页)(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方丈记 鸭长明 著李均洋 译1 逝川流水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模样。滞隅水浮且消且结,那曾有久伫之例。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敷玉洒金般的都城里,并栋比甍、贵贱人等的住居,虽几经世代而延续,但寻究其间真实,昔日的本家罕见,不是去年被烧今年新造,就是大宅衰微成了小宅。住的人也相同。尽管地方没变,人也甚多,但旧日见过的人,二三十人中只有二三人。朝死夕生,复而不已,恰似水泡。不清楚,新生的死去的人,来自何方去了哪里?亦不清楚,这梦幻的宿世,为谁恼心,又因何要眉开眼笑?那主人那宅院互争无常的样子,说起来无异于喇叭花上的露珠。时而露珠落去花留着,留是留着,但一见朝阳即枯。时而花萎露

2、珠未消,消是未消,但不待黄昏时。2 安元大火自打我懂世事以来,度过的四十多个春秋里,看到的世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屡屡皆是。昔日安元三年(1177)4月28日的事吧。那是个风猛刮而聒噪的夜晚。戌时许,由都城东南起火延烧到西北,后又转到朱雀门、大极殿、大学寮、民部省等处,一夜之间,火到之处皆成灰烬。据说火源是樋口富小路,舞人临时住的小棚屋着了火。狂风为虐,火势蔓延,扇面般展开而去。远的人家为烟雾所蔽,近的人家为火焰所噬。空中翻卷着灰烟,火光映照下,夜空一片红,劲风助炎飞驰般穿过一二条街道移动而去。其中人等,那有恋世之心:有的被烟所呛倒,有的在火焰面前不知所措即刻被烧死,有的只身死里逃生,可哪里顾及取

3、出家财。七珍万宝(1)就那样化为灰烬。损失究竟有多大?那场大火,仅公卿家(2)就烧了十六轩,其他被烧的人家不可胜数。据说整个都城的三分之一都被烧掉了。男男女女死者数十人,牛马损失多得不计其数。人的营生,皆在愚蠢之中。为了在那般危险的京城中建房,费财劳心,是何等无聊的事啊。3 治承旋风治承四年(1180)卯月(四月),从中御门京极一带刮起巨大的旋风,直刮到六条一带。旋风风头正猛的三四条街范围内的家宅,大的也好小的也好,无一不剩地都遭到破坏。有的原地塌倒,有的光秃秃地只留下桁柱。把门刮飞到四五条街之外,院墙被刮倒,左邻右舍连成了一片。家中的资材悉数被刮上了天,桧皮(1)、葺板(2)什么的,如同冬日

4、的树叶在空中翻飞。吹卷起的尘埃如烟雾蔽日,伸手不见五指,耳际狂风怒号得听不见眼前话语声。那地狱里的业风也不过这般猛烈吧。不啻家屋遭破坏,修理毁损了的房子时,受伤致残的也不计其数。这旋风随后移向西南方,又是很多的人家蒙难悲叹。旋风虽常刮,但每每这么骇人听闻吗?未必。该不是神佛在告示什么吧?不由得让人生疑。4 迁都福原治承四年(1180)水无月(六月),突然迁了都。又是一件全然意想不到的事。据我所闻,大约这平安京的起源,是在嵯峨天皇的御代,定都于此之后,已经历四百多年。没有特别的理由,是不应该轻易改都的。世人为迁都而担忧不安,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说什么也白搭,以天皇为首,大臣、公卿都移走了。有个一

5、官半职的谁肯一个人留在旧都?渴望官职和地位晋升、有赖君荫的人,力争早一天移往新都;失时落世、无所企望的人,愁叹着滞留在了旧都。昨日相互争艳的豪华人家的宅邸,与日荒废下去。拆了家屋材木扎成筏由淀河漂运而去,庄基地眼睁睁成了田地。人心整个变了样,仅仅珍视马和鞍而无人使用牛和车(1),期求西南海的领地(2),而不喜欢东北的庄园(3)。迁都那年,恰有事去津国新都(4)。所见模样,面积狭小,不足以区分条里(5)。北边沿山居高,南边近海低下。常闻波浪声喧嚣,潮风特别猛。因为内里(6)在山中,使人有几分感叹:那圆木殿(7)也不过如此,世风一变,反倒能现幽雅之趣。京都每日拆迁使河道都变窄而运来的材木,究竟要重

6、建在哪里呢?空地多而建起的家屋寥寥无几。古都业已荒废,新都还未成型。与此有瓜葛的人心里无不像浮云一般惴惴不安。祖祖辈辈住居福原的人,因失去土地而忧愁。新移来的人叹息土木工事的麻烦。再看看道路上,坐惯牛车的人却骑着马,本应穿衣冠(8)布衣(9)的人们却都身着直垂(10)。都城的风俗一下子全变了,同乡里乡气的武士毫无二致。“世间乱,凶象现。”这话一点不假。日复一日,世态动摇,人心不安,民众的忧愁谁也不能否认。鉴于此,同年冬天,天皇又回到了平安京。拆得不成样子的家居,又该如何呢?未必全能建造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传说古代的名君在位,以慈爱治国,宫殿茅草盖顶,屋轩也不讲究齐整(11)。看到烟突乏烟,就减免

7、已经规定了的租税(12)。这乃为的是惠民助世。今昔相比,差异自然明白。5 养和饥馑那是养和年间(11811182)的事吧日子久了,记不准。两年间持续饥馑,世间发生了连想都不敢想的悲惨事儿。一年春夏干旱,一年秋冬大风洪水袭来,不祥之事接踵而来,五谷颗粒无收,只是白白春耕夏种,却没有秋收冬藏的喜悦。因此,诸国民众有的弃了土地背井离乡,有的抛了家园住进了山里。朝廷和社寺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祈祷,甚至做了平日里忌讳的法事(1),可毫无效果。京城的生活,不管什么营生,全都得依赖农村,眼下丁点儿东西都没送上京来,谁能不乱了方寸?终于不能自持,各种财物像白扔一样接连出手,可连瞅一眼的人都没有。偶尔有以粮易财宝的

8、,但财宝价值低廉,粮食出奇的昂贵。路上尽是乞食者,忧悲之声充盈于耳。前一年(养和元年)就这样挨过去了。人们想着第二年(养和二年)会有所好转,可饥馑依旧,又添病疫,情况更糟,简直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世人皆困于饥饿,那窘迫度日的样子,恰似“缺水的鱼儿”一般。结果,戴着斗笠,扎着绑腿,穿着并不寒碜的人也忘我地挨家挨户乞讨。这样的流浪者,眼看着正走着,突然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土屏旁道路边,饿死者多得数不过来。因顾不过来收拾尸体,尸体腐烂而散发的臭味弥漫着整个京城,变了形的尸体多数不堪入目。贺茂河道两边,尸体多得使车马没了行走的道儿。身份低贱者和柴夫们也精疲力竭,不能去担柴,因而连烧柴也紧缺起来。生计无

9、着的人们,拆了自己的住房,到市场去卖材木。即使如此,一个人带去的柴木的价钱,连一天的嘴都糊不住。奇怪的是,柴木中间,夹杂着涂有红颜料、金银箔星星点点的木块。一弄明白来路,原来是生计穷途末路的人溜进古寺,盗出佛像,捣坏佛堂上的佛具而偷了出来,锯砍成碎块当柴卖。逢上这浊恶(2),才看到了这样残忍无廉耻的事。然而,也有令人相当感动的事。不忍离弃的夫妻之间,爱得更深的一方必先死去。其原委是,不考虑自己而珍视对方,偶尔好不容易到手的食物竟让给了对方。依此类推,一家人有父母和儿女,必然是父母先死。还看到了这样一幕:不知母亲已经死去,乳儿像平日一样,吮吸着乳房偎依在母亲怀里。仁和寺有位隆晓法印(3),悲怜这

10、些数不胜数的死者,每遇见死人,就在其额头上写个“阿”字,为的是让死者结上佛缘。为了知道死者人数,四、五两个月里点数的结果是,京都城内,北起一条南至九条,西起京极东至朱雀,被扔在左京地域道路两旁的尸体,据说总共四万两千三百多具。而且,在这两个月前后死的也很多,再加上河原(4)、白河(5)、西京(6)等偏僻地域的数字,哪能数得过来。况且还有七道诸国(7)。听说崇德院御位时(8),是长承(11321135)年间吧,也发生了这样的饥馑,但仅仅是听说,具体状况不得而知。这次饥馑的样子亲眼看见,实在是旷世惨状。6 元历大地震和饥馑约同一时期吧(1),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那状况可非寻常。山崩河埋,海水倾斜浸漫

11、陆地。土地裂开水涌不断,岩石碎裂滚入谷间。近海划行的船只,飘摇于波浪之上,行走着的马匹四蹄失去了平衡。都城近郊各处寺院神社的建筑物,保持全貌的没有一处,有的部分崩坏,有的整个倒塌。灰尘升空,如浓烟一般。大地震动,房屋坍塌的声响,同雷声没有两样。呆在家里,随时有被挤压成碎块之惧。跑到屋外,地面裂得不成样子。只恨没有翅膀,不能升空,能成为龙驾云就好了。实实在在感到,恐惧之中最恐惧者莫过于地震吧。如此强烈的地震,很快就停止了,但余震不断。平日里让人吃惊程度的地震,一天有二三十回。过了十天、二十天,渐渐有了间隔,一天四五回、二三回,或隔天、隔二三天一回,余震约持续了三个月。“四大种”(2)中,火、水、

12、风常为害,但大地并不常变异。据说昔日齐衡(3)时,发生了大地震,虽有东大寺大佛的尊首掉落这样了不得的事,但其强度远不及此次。大地震刚过,人们都述说这世间无常,减去了些许烦恼,但日积月累,一年过后,竟无人言及这些了。注:(1)指养和年间。但实际上大地震不是养和年间而是元历二年(1185)七月九日,是笔者的记忆错误。(2)佛教称地、火、水、风为四大或四大种,认为该四大种是构成包罗万象的元素。(3)文德天皇时代(854857)的年号。7 丑恶的世相前面所述的,大体是这人世间的艰难、自身和栖居的空幻、徒然的样态。除此之外,由于环境,由于身份境遇,烦心的事不胜枚举。假如我是不值一提的下等人,却住在权门的

13、近旁。那么,我即使有发自内心的快乐,也不能尽兴一乐;即使悲痛欲绝,也不能放声痛哭一场;进退不安,起居惶恐、战战兢兢,简直就如小雀靠近鹰巢一般。假如我贫穷却住在富豪家近旁,那么,我就会自惭一副穷酸相,出入也得察言观色。看到自己的妻子孩子及童仆羡慕富豪家的样子,观察到富豪家的人蔑视自家的举动,心里总是动而不已,时时惴惴不安。假如住在拥挤狭窄的地带,近邻发生火灾,不免累及自家。假如住在边僻之处,往来多有不便,盗贼之难更甚。有权势的人愈加贪欲,无所依靠的人,被别人轻视。一有财产,行卧不宁;一旦贫穷,又痛心悔恨。依赖他人,就失去自己;一旦关照他人,心就会为恩爱所束缚。随世逐流,身不由己;不随波逐流,会被

14、视若狂人。得一何样场所,采取什么举措,暂且安身,须臾之间也好,能让心安憩吗?8 我的过去我承继父亲祖母的家业,长时间住在那里。之后,家父过世,家道衰微,眷恋回顾之事甚多,但终于不得继续住下去。三十岁过后,这才随心所愿,搭了一间小庵。同以前住的家屋相比,小庵是它的十分之一。只是为了栖身而建,谈不上造什么像样的宅第。总算筑了土墙,但无力装上门。以竹充柱建起临时小屋,以收纳牛车(1)。每遇下雨刮风,无不感到危惧。因为小庵靠近贺茂河道,既担心水患,又恐惧白波盗贼(2)。在这难以住身的世上总算熬过来了,忧这患那,就这么着近三十年。这期间,一个又一个的事与愿违,自然而然地使我醒悟了自己的不走运。因此,迎来

15、五十春之际,决意出家遁世。本无妻子,也无难分难舍的亲缘,更无官禄,有什么所牵挂的?幻卧大原山(3)之云,又经过了五个春秋。注:(1)真正收纳牛车的车房,应该建在寝殿的中门外。(2)典出后汉书,黄巾起义的地点在白波,依此得名。(3)位于京都市东北部,靠近比叡山的横川。9 方丈人生六十如露将消,值此之际,又有造黄昏之宿事。打个比方,即建造旅人的一夜之宿,如老蚕营茧。同中年之时在贺茂河道边造的小庵比,又不及那百分之一。谈天说地之间,年龄岁岁增高,住居却一次次狭小。此次小庵的样子,不同于世间一般模样。大小仅方丈(1),高不足七尺。因无就此定居之意,所以不是购地而造的。在地基上支起柱子,盖上简单的屋顶,

16、材木的连接处用铁钉固定着。这是为了一旦有不称心事,就可便利地移往它处。那重建的事,有几许麻烦呢?装车只需两辆,付车酬之外,不需其他费用。自隐居到现今的日野山(2)后,小庵东侧搭了个三尺余的小棚,为折柴燃火的便利之处。南侧铺着竹篾(3),西侧建了于伽棚(4),靠近北侧,隔着隔障,安置着阿弥陀的画像,旁侧悬挂着普贤画像,阿弥陀的前面放置着法华经。东端铺着颀长的蕨穗做寝床。西南吊着竹棚,上面放着三只皮面的竹笼,内收和歌、管弦书及往生要集(5)。竹笼旁竖靠着一把琴和琵琶,所谓的能折能拆的便携琴和琵琶。暂住小庵的模样,即如此。说起小庵周围的样子,南有悬樋,竖立在岩石上,里面储着水。林近轩,不乏拾瓜木。此地名外山,木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