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747875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医籍选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医籍选读原文:1.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 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 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2.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3.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4.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5.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6.

2、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7.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 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 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 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8.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 泉。9. 所

3、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 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10.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11.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 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 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12.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

4、府藏血气之诊。13.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精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 众物。14.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 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 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15.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

5、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16.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17.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 祛残心下之悲凄。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骨能平。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徵。胸满项强, 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18.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19. 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20.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wei,以极

6、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wei,无使邪气得入。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21.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22. 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23.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24. 阴井木,阳井金。25.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26.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7.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7、28. 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29. 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名词解释:1. 重竭:阴虚(五脏)误用补阳法导致藏阴气欲绝的危象。2. 逆厥:阳虚(五脏)误用补阴法导致四肢厥逆(气机逆乱),阳气欲脱的危象。3. 毒药:古代对一般药物的总称。4. 火焠:泛指各种性质较猛的烧针及灸法。5. 药熨:一种将药物炒热用来外敷的热疗方法。6.飧泄:完谷不化之泄泻。7.转筋:腓肠肌痉挛。8.三焦约:膀胱,约束水道的地方9. 偏枯:以半身不遂、患侧渐致枯瘦为主症。因病久致患侧肢体逐渐废用性萎缩。10. 风痱:以肢体废而不用、感觉丧失为主症。11.盛聚:指瘀血积块之类。

8、12.恶凊饮:不喜冷饮。13.衃血:紫黑色的瘀血。14. 喉痹:病名,因痰火等所致之咽喉肿痛,阻塞不利。15.痿厥:指四肢萎弱不用的病症。16.哕:呃逆。17. 奇邪:侵袭络脉(邪不在经)部位不定的一种怪异病邪。18.纵舍:缓用针或不用针。19.肉果:果,通“裹”,肉果,指肌肉裹缠,出现滞针。20.解结:即疏通郁结,调达经气。21. 四海:指人身四海,膻中为气海、冲为血海、胃为水谷之海、脑为髓海。22. 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23. 五实:脉盛、皮热、腹胀、二便不通、闭瞀。24.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指针下之气变化迅速,不易遇到,需仔细体会25.直刺:手指持针要端正,

9、准确刺入。26.悬阳:眉之上下27.两卫:眉间及面部28.巨虚上廉:上巨虚穴29.巨虚下廉:下巨虚穴30.委中央:委中穴31.掌后锐骨之端:神门穴32.客主人:上关33.阴股下三寸;五里穴。34.腨肠:小腿肚。35.从卫取气:卧针浅取其卫气而致气于虚处。 36:从荣置气:直针深刺至营,得气后引向浅处,而泻其邪气。37.太仓:中脘。38.上管:上脘。39.下管:下脘。简答与论述1. 如何理解 “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 句意:下工拘泥刺法和表象,上工注重疾病变化的本质;下工拘泥腧穴与刺法,上工把握气机至的动静时机。 理解:这句话提出并强调了针刺的基本原则,其一,守神,针刺时要注意患者的

10、气血内在变化;其二,守机,针刺 治疗要掌握气至的时机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2. 怎样理解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句意:邪气盛时用泻法,怎么会不使邪气由实转虚呢?正气虚时用补法,怎么会不使正气由虚转实呢?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怎样根据邪正盛衰的情况,施予及时恰当的补泻手法。3. 缓、急、大、小、滑、涩之脉主病如何?治则如何?脉象主病治则缓寒邪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急暑热之邪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大多气少血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小阴阳气血俱虚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滑热病轻证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

11、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涩气血虚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 出,以和其脉。4. 如何理解“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病未去也。补则益实病未去也”?句意: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说实证因为用了泄法,征候便由实转虚,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 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已感到轻快,但疾病也并未祛除。如果虚症用了补法,征候 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如果经过针刺,脉象还像以前那样大, 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觉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理解:这里提出了了解、判断气至效应的标准,即在针刺

12、前后分别诊断,针刺后脉象转为调和者,是针刺治疗效应, 即气至效应的体现,针刺后脉象无变化,患者虽然感觉轻快,但病邪仍未解除,需要引起医者的注意。应主要以脉 象的变化,来判断针刺的效果。5. 虚实夹杂时,如何为其制定治疗原则?为什么?(“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如何理解?)原则:虚实夹杂,当先补虚(固本)为要务。 意旨:顾护正气。机理:虚证多为五脏之气不足而发,若延误治疗时机较难恢复,甚则难于救治;若先写后补,最易损伤脏气, 犯“虚虚”之戒,故当审慎;攻伐邪气并非难事,故可退其次而求之。6. 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的含义?皮寒热:太阳表邪未解

13、,阴液又伤,而见恶寒发热,皮肤痛,毛发焦枯,鼻腔干燥,无汗之症。肌寒热:太阳表邪未解,又入里伤脾,证见恶寒发热,肌痛,毛发枯槁,口唇干燥,无汗之症。骨寒热:太阳表邪入里耗阴,蒸腾津液,证见发热,烦躁不安,汗注不休。7. 偏枯与风痱证治及鉴别?偏枯风痱相同点二者均为肢体不用的病症症状半身不用而痛,神志清晰四肢不用,神志不清病机邪客身半,气血凝涩不荣邪客四肢、五脏,气血凝涩不荣,脏神被扰病位分腠(较浅)五脏(较深)预后良好较差8.周痹病因、病机(病位)、病证、治疗。周痹的病因病机:风寒湿邪客于分肉之间,压迫津液为病理产物“沫”“沫”得寒则凝聚挤压分肉分肉 分裂疼痛。周痹的病证:疼痛左右不对称、相对

14、固定、(得热痛缓,缓解后又移至它处)。周痹的治疗:先刺其“标”,以防蔓延。后刺其原发处,以求其本。9.众痹与周痹的的鉴别众痹周痹相同点二者均为肢体疼痛的病症(当属行痹范畴),病因均为风寒湿邪疼痛疼痛多局限,痛无定处从一处(固定)向另一处蔓延,波及面较广特点游走不定,左右对称,时发时止左右不对称,相对固定(得热痛缓,缓解后又移至它处)治疗以痛为腧,刺其痛处,痛虽暂止,亦应刺之, 以免复发先刺其“标”以防蔓延,后刺其原发处,以求其本10.为什么不同体质要采取不同针刺方法?请举例说明。 人有体质、体态、年龄、肤色等生理差异,故针刺治疗时理应顾及于此(或浅刺而疾发针,或深刺而久留针)。不 同体质要采取

15、不同针刺方法体现了内经“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如肥人适合深而留之;瘦人适合浅而疾之;常人应视其白黑,各为调之,无失常数;壮士应深而留之,浅而疾之; 婴儿当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11. 如何理解持针纵舍? 单从文字理解,即“纵言从缓,舍言弗用”,指有些情况下,要缓一步使用针灸或不要使用针灸。纵,缓行针;舍, 弃其针,正如马莳所释:“或纵针而不必持,或持针而不复用”, 皆因当时不宜针刺治疗,待其心静气定后从容施 行补泻之法。也是尊法而不拘泥于法,“因人制宜”的又一鲜明例证。12. 如何理解“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五虚泛指虚证,五虚勿近是说五虚本质是五脏虚弱,五脏为人体最重要器官,稍有不慎犯虚虚之戒。其中勿近是指 勿要草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当万分谨慎。五实泛指实证,五实勿远是说此时正盛邪实,是泻邪最佳时机。错 过时机可由实转虚或丛生它变,治疗棘手。其中勿远是指抓住时机及时泻邪,勿耽搁。五虚勿近体现顾护正气思想, 五实勿远则强调了早期治疗。13. 怎样理解“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注释:无疑:疑,疑惑,犹豫。无疑即不要犹豫,马上针刺 句意:天气寒冷的时候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