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374782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著名电影列宁在1918描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下列对此场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粮食供应极其困难B.苏维埃政权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C.苏俄人民在当时情况下的自我牺牲精神D.这时苏维埃政权正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作战解析 本题实际上要学会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B、C两项正确;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因此A项正确;而D项错误,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时已被推翻了,应是苏俄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作战。答案 D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

2、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解析 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之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同时,政府还派遣征粮队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材料反映的即是这一史实。答案 A3.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

3、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答案 C4.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解析 注意关键词“1921年春”饥荒。答案 D5.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

4、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B.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它的实施使俄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所描绘的情景。答案 B6.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实质”内容的是( )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答案

5、C7.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作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得到“历史的青睐”,是因为(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A. B. C. D.解析 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得到“历史的青睐”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所以排除。答案 B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二十四大报告强调:“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领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苏联经济学家巴秋林还批判说主张“市场社会主义”的人是要用各个企业的互相作用来代替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

6、上的领导作用。这表明(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仍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际上把经济体制的理论探讨作为禁区 “斯大林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趋于僵化 苏联已没有任何改革的余地A. B.C. D.答案 C9.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解析 依据材料“国家计委”暗指计划

7、经济,“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说明计划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由此判断B项正确。答案 B1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图中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C. D.答案 D11.“1991年8月19日,在党和军队内甚至爆发了反改革的暴乱。他们绑架了戈尔巴乔夫,并在莫斯科周围集结了3 500辆坦克。通过以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的果断行动,反叛力量遭到了失败。”对材料

8、中的“反叛”行动解读正确的是 ( )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的 实际上是一些苏共领导人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 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A. B.C. D.解析 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排除。答案 D1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左图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右图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苏联的解体,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 C13.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

9、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定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于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间题困难重重。B、C、D三项说法都不全面。答案 A14.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从这一变化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斯大林模式进一步完善B.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C.冷战格局的形成D.反映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答案 B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

10、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列宁与老农的对话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的兴趣呢?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老农:正是这样。材料二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

11、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1)材料一中造成老农所说的“现在主要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一中老农的建议给了列宁怎样的启发?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些“农村主要的问题”的? (3)结合材料二回答,此时的哈默能在苏俄开采石棉的前提是什么?如何认识苏俄的这一政策? 答案 (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加强,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损害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办法

12、: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香余粮收集制。(3)前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工业方面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认识: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是一条适合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材料来源于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的墓碑(上图左)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

13、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勃列日涅夫(上图右)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

14、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块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但之后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络口”。(3)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全面滑报,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已发勋章的怪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