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74033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哈师大附中 张彦宝首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本书作者马克思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堪称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全书共一序、九章。“本书的篇章按一定顺序组织,以便读者能获得教育学实践和其意义的连续感。不同的章节亦可分开来读,以便将它们与实际生活相对照,并激发更深入的洞见,求得不同的解释。”教学机智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很广。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本书是为那些初为人师者所写,对他们所从事的,毫无疑问是人类最重要的工作,他们还需要帮助和鼓励。本书是为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和儿童教育专家所写

2、,它们或许能因此受到鼓舞而对他们日常的专业生涯进行更多的思考。本书可能也适合那些对自己的职业使命焦头烂额或缺乏信心因而希望重新检讨一下自己的责任的教师。本书是为那些想知道自己对孩子们的责任心是否有些想当然,从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的教育工作者。尤其重要的是,本书是为那些对教育感兴趣的父母所写:父母是孩子们最早的教育家。”受这本书的启发,我将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如下:“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唤醒。”为了能在教育教学中带给学生一种生命力的召唤,我期许让课堂成为与学友们共同度过的生命历程。我也因此固执地坚持上有灵魂的课,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以及教学艺术的层级。一则生活案例给我很大的教育教学启示。

3、一个叫马克的小男孩在拉小提琴。但是,他显然不愿意,因为他显出“很疲倦,提不起精神”的样子,只是在做“枯燥的动作”,“琴声听起来也很疲倦”。这时,在外面做针线活儿的马克的祖母注意到了“马克沮丧的神情”和他肩上“松垂的小提琴”,她“小心谨慎地走进房间”,坐在角落里,继续静静地做她的针线活儿。但是,“马克注意到了祖母的出现,因为他的姿势挺拔起来”,弦也显得有了活力。“他是在为祖母演奏”,并把自己的感情蕴涵在曲中。祖母也“十分愉悦地聆听着”。 没有任何言语,没有祖母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教之类的让孩子或是反感或是困惑的大道理。不是命令,只是一个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情景:祖母仅仅改变了一下坐的位置

4、,然而,就是这一点点位置的改变,就使得马克的“姿势挺拔起来”,使得原本疲倦的琴声“有了新的活力”。祖母的出现为什么能够使马克的学习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通过分析研究,我发现这是一种很有趣,且同时具有一定价值的现象,我暂且把它称为“马克的祖母效应”,并尝试着将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教学中,“马克的祖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个教学案例或教学情境,但它绝没有那么简单,“马克”的学习状态也不是简单的学习兴趣的改变,而更像是行为动力或激情的点燃。我面临的研究显然更复杂,对于这类现象的特殊品质与学习者的学习情绪到底存在着怎样具体的关系,以我目前的教育理论水平,只能是尽可能地在教学实例中,去揣测一二了。在生活处

5、处有哲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尝试运用这一效应设计教学,希望在探索中能找到些蛛丝马迹。课的开始,我请学生聆听温总理的“希望”,这便是我请来的“马克的祖母”“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总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地仰望天空。” 教学围绕“仰望天空”寓意,哲学家的视野“放眼世界,瞩目未来”展开,并且在课的结尾,我再次请学生回顾温总理的“希望”。从过程看,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温总理的“希望”,学生的学习显得更加带劲儿;从结果看,两次“仰望天空”,学生的视野、思维境界和情感体验都有很大的拓展和提升。应该说,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

6、果,在三北地区的赛课中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教学设计被多个省份教研部门和学校收录研究,并最终被北京和哈尔滨地区确定为新课程教师培训示范课。应该说,这里有应用“马克的祖母效应”带来的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关怀”或“希望”,确实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动力,激发其激情。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一项规范性的活动,而不是技术或生产活动。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得有一定的标准,使教育教学的目标总是指向“好的”(不论这种“好”在具体情况下指什么) 。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祖母”,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特质:一是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起到增加学习动力的作用;二是具备开启学生思维和品德的

7、力量,为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导航罗盘。从具体操作看,它的设置方式可以多样化,如通过点燃特定事件、人物所包含的精神感召,以形成课堂教育视野跨越,促进教学情境下的情感态度的增盛、生命价值的呼唤等目标,最终规范和引导其为受教育者的优秀品质,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动力支持。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地震发生时,一位母亲为保护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拼命用双手撑住400多斤的楼板十几个小时。当消防队员前来解救她们的时候,她请求救援人员先救孩子。可此时,孩子已经死亡了。消防员把孩子从废墟中抱了出来,“女士,您的孩子没事儿,但他还需要您。”于是,这位母亲继续坚持支撑,直到最终被成功解救。“400多斤的楼板

8、”,“撑住十几个小时”。很多学生被母亲的行为震撼了,学生们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力量。不用教师再过多地强调,故事中的情感召唤足以使学生受到教育。但教育停留在这儿,还是浅层次的。“马克的祖母”还有潜在的教育力。母亲的力量源自于哪里?(“对子女的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母亲”始终肩负着保护者和教育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使得母亲哪怕是面对再大的危险,都能勇敢和坚强起来。“母亲”如此,“父亲”亦是如此,甚至每一种身份的背后都具备一股实现责任的力量。只要这种责任感存在,“党员”会真正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军人”可以为保卫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教师”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而无私奉献“身份或者说角

9、色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那么,我们的身份是什么,子女?学生?公民?我们又应该为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另一位英雄。事件中,消防员的语言是机智的,如果如实地告诉那位母亲,“孩子已经死了”,结果可想而知。教学中“马克的祖母”设置的层次,甚至是整个教育的视野和境界与教师的视野和境界密切相关。“视野”又称“视场”,原指当眼固定注视一点时 ( 或通过仪器 ) 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境界,则是为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水平,是被艺术地呈示出来的生命感悟。教师的视野和境界都应是与其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描述。我相对认同“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襟怀和精神体验”的说法,从层次上看,它至少应该包含对学

10、术、对教育和人生的体悟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同教学境界下的“教”“学”层次也是不同的。从学术境界的提升过程看,此境界下的“教”“学”可概括为:教师“记问之学”下的“死学”境界;“必然王国”下的“学会”境界;“自由王国”下的“会学”境界三个层次。显然,“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其知识结构封闭而简单,教师只想让学生成为“贝多芬”(背多分),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和训练。处于“必然王国”境界的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追问和思考,并能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知其所以然”。但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只一味地以现有知识对学生“导而牵之”,最终必然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就只学会了什么

11、”。“自由王国”境界下的教师应当是实践型的教育专家,知识结构完整而丰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师“导而弗牵”,不仅知道做什么,而且知道何时、何处和对谁以及怎样做。他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并运用教育机智引导学生扩展和创生新知识。从对教育的体悟境界看,“教”指传授。“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重,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学会生活、健全人格。实践这一活动,需要教育者将学术研究融会贯通,形成优质的教育观和教育思维,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见所未见。“育”,乃基于关怀的情感,意在“教”之中体现绵绵的爱意。一些教师能够主动的走近自己的儿女,却

12、不愿意走近自己的学生。他们选择“遥望”或“让学生走过来”;当学生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碰撞时,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代沟。这些都源于教师对“教育”的误读。教育是一种替代父母关系。如果学生不能体验到来自教师的教育意义上的关怀,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也就无法构建。此外,教师还要施“引渡”之功,“渡”,佛语中为搭救之意,即帮助世人由坏到好,由低到高。教育者,启人之蒙,解人之蔽,无异于渡人出苦,引人及乐。这是教育规范性的内在要求。成长中的个体,往往被形式和现象吸引,却不能认清事物的内在。教育的体悟境界,“教者”给人不曾有的知识,“育者”给人希冀的关怀,“引者”,则把人带出原先的处境。最后,无论从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有效性上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会无形地打上教师人生境界的烙印。提升教师的人生体悟境界,就要突破身份角色枷锁,因时因地进入不同职业、年龄、阶层去体验生活,感受生命,还要随时随地跳出来,以另外视角思索人生。人生境界的高低表面上看与体验者的年龄相关,但事实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体验者人生经历及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马克的学习需要祖母,而教师的教学需要境界。学生由教师培育成功成才,教师由学生塑造成熟成名。教师主动提升教学境界,进行有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自身发展都是大大有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