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3725620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学案(9)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选修学案(9)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本课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预习自学】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1农业:(1) 得到很大提高,适应了精耕细作的需要,孝文帝还重视兴修 。(2) 的许多荒地被重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人口也大有增加。(3)适应 的需要,城郊蔬菜、果木及其他 的种植发展起来。(4) 也得到发展,牲畜的品种、饲养、繁殖和兽医经验,都比过去丰富。2手工业:(1) 发展尤其显著,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 技术,虽然比南方粗糙,但对后来 时期北

2、方的制瓷业的繁荣,有直接的影响。3商业:(1) 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2)政府又重新开始铸造 ,用 逐渐代替实物交易。(3) 也有长足发展。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 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 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1)尊崇儒学,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 。(3)采纳汉族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内迁的鲜卑族劳动者成为中原的 ,贵族成为中原的 。 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 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汉族:鲜卑族 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 的影响。2.历史作用:加速了 ,促进了国家统一。【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

3、对北魏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孝文帝改革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的北魏政权封建化? 3孝文帝改革后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什么意义?【检测反馈】1 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有均田制 新的租调制 三长制 重视兴修水利A B C D2 读右图,能获得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准确信息是手工铸造业发达商品交易活跃城市经济繁荣统治者重 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 B C D3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4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

4、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5 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6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7 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尊儒崇经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模仿汉族政治制度 学说汉话8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 治促进了北

5、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A B C D9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 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10读下图,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饮食习 惯相互影响胡汉差异逐渐缩小民族矛盾尖锐A B C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

6、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洛阳迦蓝记回答:(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3)材料二中洛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

7、”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分)()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分)()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分)参考答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农业有了显著进步,生产工具改进,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2)手工业进步,期中丝织业尤其明显,制瓷业也有明

8、显发展。(3)商业活动日益活跃,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政府铸造铜钱,货币交易取代了实物交易,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2(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与互相学习,彼此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为隋唐实现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检测反馈】15 CDADD 610 DBACB 11(1)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2)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3)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明:洛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鲜卑族封建化,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12()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