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3722017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第一课时获奖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花雨(苏教版语文四年级)【课题】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164页。【教材简解】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家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课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目标预设】1.准确认读并理解“笨笨拙拙、新鲜、尤其、沉浸 、挑拣”等词语,规范书写“尤”“拣”等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

2、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会抓主要事件和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的“摇花乐”,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重点、难点】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叙事类散文:读出动“情”的事,读懂“事”中的情。【设计理念】1.“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2.创设情境,依据图画再现、角色表演和想象画面等途径,把学生引入

3、课文具体的情境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让作者拉近读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文章中的语言文字。3.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规律,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写生字。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设计思路】从文题入手,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对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从“乐”入手,让学生找关键字句,朗读再现当时场景,配以上台表演,力求与作者情感交融,感悟到了语言的魅力。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字词的教学,留足10分钟的练字时间,认真规范地写好汉字,陶冶学生性情。【教学过程】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雨”1.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

4、进入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一篇散文,一起读课题桂花雨2.质疑:“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句子回答。(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欣赏课文插图,指导朗读3.再读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口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课题(学生再读课题)。4交流作者琦君的相关创作背景资料。【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读好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由课题质疑,营造阅读期待,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阅读的兴趣会更高一些。】二、整体感知,情系“桂花雨

5、”1.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笨笨拙拙 撮 檀香 桂花卤 新鲜 尤其 沉浸 吩咐谢落 炉烟袅袅 挑拣(1)指名读,相机正音:撮(平舌音) 浸(前鼻音) 袅(鼻音)(2)理解:吩咐 挑拣“吩咐”什么意思?我和你谁吩咐谁?在家里谁可以吩咐你?你在家可以吩咐谁?用“吩咐”说一句话。“挑拣”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捡”?选词填空:老人从地上( )起一块鹅卵石。老人从一堆石头中( )起一块鹅卵石。【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需要对生字词的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一些词语,他们就会有成就感,读书的兴趣也能得到提高。】2.整体感知课文(1)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

6、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2)读书交流,要读得有滋有味(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桂花雨”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出最后一段)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在全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设计意图:“情”是散文的灵魂。初识散文,教师必须让学生静静地听,美美地读,在读书过程中走进文本,试着学会抓主要事件把握课文内容。散文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欣赏的。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欣赏的方法。授之以渔,学生自然知道该如何去欣

7、赏每一篇美文。】三、精读感悟,体会“摇花乐”过渡:“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一)自由读文,披文入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花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二)自由交流,循情探文1.(出示)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3)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盼望早点摇桂花)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为什么用感叹号

8、?(4)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1)作者为什么乐了?你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板书:动作)(2)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3)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满心喜悦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4)指导朗读: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3.(出示文字)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1)这句话从哪个方面反映了作者摇花

9、的欢乐呢?(语言)(2)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想象画面,口头填空桂花纷纷落下,像(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4)指导朗读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桂花。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5)想象画面,补充提示语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设计意图:叙事散文往往选择“动情的事”中富有典型性的人事景

10、物的片段创造意境、抒发情感。散文教学要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言引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欣赏“事”中的“情”。本环节教学从“乐”入手,让学生找关键词句,依据图画再现、角色表演和想象画面等途径,进入课文具体的情境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让作者拉近读者,感悟到了语言的魅力。】(三)小结升华,埋下伏笔1.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板书(寓情于事)2.桂花雨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而作者12岁就离开了故乡,以

11、后的几十年都一直漂泊在外,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3.所以作者说(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4.这节课,我们抓住作者的动作、语言等,体会到了作家童年时代的“摇花乐”,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我们还能从这个“桂花雨”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这篇课文。【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在高潮处、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继续读书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四、识记字形,规范书写1.出示生字,自

12、由识记2.哪个字在书写时,你会觉得比较困难的?3.指导书写 尤 拣(1)读帖 交流(2)示范书写教师范写“尤”,指名板演“拣” 评议(“尤”注意笔画的大小和占位,“拣”关注结构的避让和穿插)(3)描红临写提示正确的写字姿势(4)择优展示【设计意图:生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工具,学生积累了生字词才能加以运用。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识记生字,进行重点字词的教学。在课堂上留足10分钟的练字时间,让学生在写字实践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五、布置作业,巩固延伸1.积累背诵,描写桂花的诗句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完成习字册桂 花 雨(寓)“情”(于)“事”动作 铺 抱 摇“摇花乐”语言 缠 喊附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