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3721541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程村中学 关则攀第六章 力和机械(第一课时)6.1 怎样认识力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教学重,

2、难点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三要素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溜冰鞋两双.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板书)6.1怎样认识力(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力 1分析书本

3、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二.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1.多媒体展示书本图片(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 .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 (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多媒体展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1)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四.力的三要素1.学生活动(推门实验)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4、与什么有关老师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三)、归纳小结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教学反思:对课堂上的实验现象,不必过多的解释,只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引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三课时)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2)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测力计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测量力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

6、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二)怎样用图表示力多媒体演示三、教学小结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调零 认清量程、分度值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3、力的示意图:画法七、教学反思: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第五课时)6.3 重力

7、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记住g9.8N/Kg。3、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测力计和重垂线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

8、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和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二、新课教学(一)重力的产生观看录像,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和总结。(二)重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学生练习: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9、。(四)物体的重心学生阅读:阅读教材,明白重心的概念三、课堂练习(课件演示)四、教学小结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3、重力大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g=9.8N/Kg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4、重心:重力作用点七、教学反思:在讲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时,利用书上的表格,同一桌的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实验。当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第七课时)6.4 探究滑动摩擦

10、力的大小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测力计、木板、毛巾、玻璃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

11、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提问: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生活中的摩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课件演示)。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实验)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

12、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学生总结,教师引导。三、课堂小结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1、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有有相对滑动2、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大小有关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七、教学反思: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身边器材来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第十课时)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

13、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讲解法。教具准备: 杠杆、钩砝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学生讨论与实验。得出结论: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