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然地理的“难”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716949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自然地理的“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自然地理的“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自然地理的“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自然地理的“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自然地理的“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中自然地理的“难”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认为自然地理知识很“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及时转变所致。按照课程安排,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体内容。而接触高中地理的高一学生,自然先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高一学生从一个个初中生蜕变成了高中生,刚刚经历紧张的初三的复习中考,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有点懈怠。加之初中生平时养成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只要是把老师教的内容学会对于考试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在初中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知识的了解和识记要求不是多深刻,所以“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好事还是很合适初中生的。可是到

2、了高中就不一样了,不仅内容多而且科目多课时紧,学生如果再被动的去学习,往往会出现学了背了就是不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情况。到了高中学生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很好的去运用。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成为“瓶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深奥难懂,难度增大。二、自然地理的“难”是人为所致。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待转化状态,逻辑思

3、维还未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高一地理开始就是难度较大、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地球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对课标研读不深,对教材无限“挖掘”、“拓展”。例如在地方时计算、回归年和恒星年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比较、光照图的判读等等无限的扩充,势必造成学生感觉自然地理“难学”。另外,老师在测试练习(或者叫模块评价)时,如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借用一些高考题、模拟题进行练习测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成绩“差”,感到地理“难”、“不会”。这样就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出现了“厌学”地理,从而使学生感到自然地理不“难”才怪!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受某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高中地理又被“强行”划到

4、高考的文科行列,所以在学习地理时,学生不由自主的用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记忆超前于理解”。 这就是说在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可以先进行记忆,等记忆巩固之后再回过头来“学而时习之”,长而久之,“死记硬背”变成了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殊不知自然地理知识在学科属性上类似于理科,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应借鉴一些理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微观入手,最后发展到宏观掌握。学习自然地理时,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归纳总结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一(七)月气温的分布规律”等,

5、然后应用这些地理规律、原理来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方法,他们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学会了,自然地理还“难”学吗?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原因之外,我认为还与初中时的教学改革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作为升高中时的考试科目,在初二时就开始是会考了,整个初三阶段都不会再学了,所以学生升入高中后对以前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几乎会忘得“一干二净”。从而会导致学生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不会了,例如地球的经纬度、温度带等等。由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欠缺,致使学生对高中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感到更加的“力不从心”。总之,高中地理自然部分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真正的去理解其中的原理和规律,并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真正称得上学会了。当然要想达到这个地步,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初中时的那种被动学习方法的转变更加重要。如果学生真正拥有了正确的好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自主、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理解知识内容,那么再难的课本知识也可以去学会、去掌握、去理解、去运用。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当再配合老师的精讲精析,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会被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