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715668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丁荣晶胡大一(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的开展,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患病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患者不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需更多医疗服务维护,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如何使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防止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目前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国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经验可我们借鉴。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完毕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冠心病与其它心

2、血管疾病开始在人群中“泛滥,开始了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到1980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1960年代下降50%。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优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就是现代心脏康复的精髓。关于心脏康复的开展,西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建立了很多康复模式。大量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再发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和反复住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延长健

3、康寿命。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高级别I级推荐。国内心脏康复开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人们对心脏康复缺乏重视,而且心脏康复专业性强,流程相对复杂,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康复模式与肢体康复完全不同,经过30年开展后,仍处于早期阶段,心脏康复的开展明显滞后于肢体康复,90%的医院没有开展心脏康复。而同期,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已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X畴,实现了三级医院-社区-家庭的心脏康复体系。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开展,提高我国心血管防控水平,本篇讨论心脏康复开展历史与演变、心脏康复内容与

4、模式以与我国心脏康复开展存在的问题等。第一章 心脏康复开展历史与演变一、心脏康复开展历史最早的心脏康复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1912年,美国Herrick医生描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制订医嘱要求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2个月,理由是防止体力活动导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猝死。30年代后期,Mallory医生与其助手描述了心肌梗死的病理学演变,指出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心肌从最初缺血坏死到形成稳定的瘢痕需6周时间,进一步强化了当时临床盛行的心肌梗死后严格卧床 6-8周的常规。临床医生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日夜看护,任何动作都由护士帮助,防止患者自发用力与活动。长达

5、半个世纪这种规定被大多数专科医生谨小慎微遵守。心肌梗死患者做任何费力的活动都受到长时间限制,甚至无限期延长,心肌梗死患者想恢复正常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医学的进步同人类社会的进步遵循同样规律,需不断对已公认的问题提出挑战,进展深入研究,并不断修正。在心肌梗死长期卧床治疗盛行的年代,少数医生对上述认识提出了挑战。20世纪30年代Redwood、Rosing和Epstein发现,延长卧床时间会导致体力减退、 步行时心动过速、 直立性低血压、 血栓栓塞、 肺活量下降、 负氮平衡和治愈时间延迟。而体力活动可使心率减慢、 收缩压下降,并增加氧利用和身体耐力。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量文献对延长卧床效果提出质

6、疑。Levin和Lown建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 “椅子疗法, 即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让患者坐在椅子上12小时,其生理根底在于,下肢下垂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减少每搏输出量与心脏做功。今天看来这一解释并不准确,用坐位的方法并不能减轻心脏做功量,实际上坐位耗氧量比卧位稍大,但这种耗氧量增加可被早期活动的益处所抵消,因此仍可说,Levin和Lown在临床实践中的变革不仅放宽了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时间,而且启动了心脏康复的新纪元。1944年, Dock证实坐位较卧位的心脏获益来自防止长期卧床导致血栓栓塞、 肌肉萎缩、 骨密度降低、 胃肠功能紊乱、 泌尿道并发症和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他建议患者使用床边便桶,

7、 但应减少用力、 防止瓦氏 Valsalva 动作。20世纪50年代,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为根底的心脏康复概念雏形初现。Newman与其同事将早期活动定义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第4周, 每天2次, 每次25分钟散步活动。1956年,Brunmer等让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内开始早期活动。1961年,Cain报告了心肌梗死早期实施活动计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时专科医生已逐渐认识到,没有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不仅无害,而且在预防卧床并发症方面有益。Boyle、Hutter和Bloch等的对照试验也证实,梗死早期活动计划对心绞痛、 再梗死、心力衰竭或死亡事件无明显影响。1964年,鉴于心

8、肌梗死后康复治疗取得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 WHO 成立了心血管病康复专家委员会,肯定了心脏康复疗法。1973年,Wenger研究小组总结了住院期间心脏康复方案,首次发表了以运动疗法为主的急性心肌梗死康复14步疗程,主要在住院患者中实施,即I期心脏康复住院期康复。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14天,有较充足的时间按照I期康复程序,逐渐增加体力活动量,以达到能适应出院后的体力活动的需求。1982年该方案经美国心脏协会审定,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标准化治疗的一局部。与Mallory医生描述的心肌梗死病理学演变观点相一致的现代概念是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构。由于心肌梗死和非梗死组织的重构,推测不适当的体力活动

9、可能加剧室壁瘤形成。Jugdutt等回顾分析发现,实行高强度运动训练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确实容易出现室壁瘤形成,而适度体力活动仍使心肌梗死患者获益。1993年Gianuzzi等报道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前壁心肌梗死后1-2个月内出现左心衰竭的患者左室容易开展成为局限性或全心扩大,而运动训练对这种左心功能损害没有影响。随后有系列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承受适当强度的运动训练临床获益且安全。因此,对于没有急性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即使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也可从体力训练受益,而对左室大小和形态没有额外不良影响。二、心脏康复模式的演变随时间推移,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技术不断提高,心肌梗死住院时间逐

10、渐缩短,从70年代中期平均住院14天到80年代的10天,到21世纪初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为4-5天。住院时间缩短使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14步疗程不能逐步按计划完成,这就需临床医生适应目前心肌梗死治疗需要,重新设计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建立完善的出院患者家庭、医院或社区规X的康复计划愈加必要。出院后的多种康复计划始于1960年代中期,实际是I期康复的直接延续。Hellerstein等开创了院外心脏康复的先河,提出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在严格的医疗监测下运动训练,通过连续心电监测和运动监管保证运动康复安全和有效,此即目前的II期康复。随后以健身房和以社区为根底的康复计划开始

11、流行,承受过II期康复的患者可在健身房或社区康复,最初医生志愿为患者监护,并证明这种方式安全有效,成为目前III期康复的雏形。1980年代危险分层概念得到广泛应用,家庭康复计划得以推广,使低危患者可直接参与社区或家庭康复,即III期康复。目前心脏康复的标准模式包括:院内I期康复、院外监护下II期康复和社区家庭III期康复。一第I期(院内康复期)为住院期的冠心病患者提供康复和预防服务。本期康复目标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自信心,减少心理痛苦,减少再住院;防止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动耐量减退、低血容量、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提醒戒烟并为期康复提供全面完整的病情信息和

12、准备。二第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进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25周常规进展。与第期康复不同,除患者评估、患者教育、日常活动指导和心理支持外,这期康复计划增加了每周35次心电、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有氧代谢运动、抗阻运动与柔韧性训练。每次持续3090 min,共3个月左右。推荐运动康复次数为36次,不低于25次。因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住院时间控制在平均7 d左右,因此I期康复时间有限,期康复为冠心病康复的核心阶段,既是期康复的延续,也是期康复的根底。三第期院外长期康复:也称社区或家庭康复期为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院外患者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

13、。是第期康复的延续。这个时期,局部患者已恢复到可重新工作和恢复日常活动。为减少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强化生活方式改变,进一步的运动康复是必要的。此期的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运动的指导应因人而异,低危患者的运动康复无需医学监护,仍为中危或高危患者的运动康复中仍需医学监护。对患者的评估十分重要,低危患者与局部中危患者可进入期康复,高危患者与局部中危患者应转上级医院继续康复。纠正危险因素和心理社会支持仍需继续。虽然目前临床上仍在沿用标准的心脏康复程序:院内I期康复、院外监护下II期康复和社区家庭III期心脏康复。心脏疾病的社区和家庭康复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一些学者认为多数

14、心脏病患者可在社区水平得到良好康复。目前已积累的丰富资料证实,低危患者在社区和家庭康复运动安全有效。家庭康复的优点是易操作,节省患者费用和时间,依从性好,缺点是对安全性有一定顾虑。目前研究显示,只要认真选择好适应证人群,安全性可得到保证。鉴于我国心脏康复开展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医院没有心脏康复运动和监护设备,为促进我国心脏康复的开展,家庭康复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社区家庭康复模式还没有规X的研究证据,国外的家庭康复计划由护士定期到家中访视,每4-6周到医院由医生做一次评估。而我国,大医院的护士也没有时间到家中访视患者。社区医生和护士有可能担当起这个角色,但如何和大医院协调,

15、共同制定患者的康复处方,社区医护人员如何承受培训,是否需要康复师资质,以与参加家庭康复人群的适应证,如何制定社区和家庭康复运动处方,如何保证安全性,如何监控和评估患者,随访计划和执行人员等均需进一步研究。第二章 现代心脏康复的内涵与演变1980年代以前,心脏康复的核心以运动训练为主,其目的主要在于恢复与提高患者的功能能力,减少卧床并发症和长期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体能下降,减少残疾,促使患者重返工作和社会角色。19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屡次召开心血管病专家会议,讨论心脏康复开展。提出以下观点:1、体力活动仅是心脏康复的一局部,2、心脏康复是二级预防的一局部,3、非心血管因素如心理、社会和职业因

16、素,在康复的获益中占重要地位。1980年代以后,流行病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冠心病的发病机制逐渐清晰,其发生和开展取决于多种危险因素,包括上下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缺乏等。1981年,WHO发表预防冠心病复发和进展的声明:大量的冠心病死亡发生在那些已患冠心病人群中,采取措施预防冠心病病理过程的进展有助于显著减少总体相关死亡率。一次心脏事件后,患者的远期预后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危险因素持续存在,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持续开展,采取预防措施非常必要,二级预防的概念提出并获得重视。运动康复可改善心血管预后已得到研究证实,但纳入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即二级预防是否可进一步改善预后不明确。1979年Kallio等研究证实心肌梗死患者承受综合康复可减少冠状动脉危险因素,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1980年代末期OConnor和Oldri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